九龙新开了一家报社,但是位置在城寨外面。
取红日东兴的意思,叫红兴社。
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港岛本土的良好公民。
报道的东西也都是民生相关,不牵扯政治。
什么鸡蛋涨价,大米短缺。
都是一些日常所见,鸡毛蒜皮的事情。
这样的报纸,无害,也没什么销量。
即使如此,红兴社都按时交税,甚至给当地帮派的保护费,给警察的规费,也从不拖欠。
总之,谁都不得罪,简直是企业中的典范。
当然,作为红兴社的记者多少有点无聊。
于是他们中大多数都会有一份兼职。
写写“雷乐一年作几个寿”“颜同有几个小老婆”“四大华总探长谁最会舔鬼佬”等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花边新闻。
而这些内容发表于另一家报社,位于城寨中的东兴社。
除了花边新闻和时政针砭混杂,这家报纸还会在最后一页连载时下流行的四格漫画。
这让他们的报纸销量迅速增长。
只是这家报纸比较难买,你需要在某些人口流动比较大的车站路口,寻找穿着大衣的人,买的时候还要注意巡逻的警察。
虽然比较曲折,但花点小钱,给沉重的生活添些乐子,是许多人都愿意做的。
……
不管是东兴还是红兴,两家报社的销量都没能把城寨的印刷产能拉满。
周野花重金买的印刷设备空着一大半,招募的大批工人也没有活干。
虽然周野还有钱可以往里投,可是干耗没有意义。
只有让这个产业运作起来,哪怕只是自给自足,产业才有长远的生命力。
功会里有个叫李家栋的给了周野找到了出路。
这个李家栋原本是《英皇报》的记者。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鬼佬政府办的报纸。
主要就是给鬼佬政府,歌功颂德,宣传不存在的公民权利。
李家栋自幼上的是教会学校,所以以前也是鬼佬政府的拥护者。
后来一次又一次见到自己的同胞被鬼佬欺压,甚至他自己,只是因为不是鬼佬,而多次遭受报社的不公平待遇。
真正让李家栋觉醒的恰恰是“水警查获古董走私船”。
他当时也被霍家邀请,上了观光船。
他亲眼看到,那一艘的华夏宝物,被水警截获。
然而当他兴致冲冲地写了一篇报道,表扬水警的尽职尽责,执法严明。
结果稿件被驳回了。
不光是他,他联系了几个同行,凡是关于走私船的新闻都被驳回,不许发表。
鬼佬们想干什么,并不难猜。
幸好霍家的船上当时还有许多国际记者,他们的文章发表在了外面的报纸上。
港岛内才陆续发表了相关新闻。
李家栋从那刻起,才明白自己半生追求的所谓新闻自由,不过是个笑话。
就在他辞职不再为鬼佬当狗的时候,功会找上了他。
他的一个同行朋友早就加入了功会,邀请他进入红兴社工作。
之后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功会成员。
李家栋知道红兴社的报纸都是由城寨印刷后,说了一个行业漏洞。
那就是港岛所有的报社杂志社,他们的印刷成本都远高于城寨的印刷。
这中间的原因并不难猜,因为他们合作的印刷厂都在港岛区域,各种苛捐杂税,规费摊派,成本不得不高。
而他知道这一点,是因为《英皇报》有港岛政府做后盾,没有这些费用。
他曾和其他报社做过对比。
现在城寨的印刷厂也没这些费用。
于是,周野在他的建议下,联系了港岛所有的报社,承接他们的印刷工作。
因为成本低,周野给的价格也低。
很快大部分报社都选择在城寨印刷他们的报纸。
剩余的一半也只是因为和印刷厂签订了长期合同,需要等合同到期。
这对位于港岛的印刷厂是一种冲击。
但没办法,大势不可逆。
许多印刷厂,要么倒闭,要么也搬进了城寨。
对此周野选择欢迎。
因为他知道,当所有的印刷产业都集中在城寨的时候,靠着垄断地位,他能做许多事。
要知道印刷厂对接的不光是报纸杂志,还有各种书籍,平面广告,各种旗帜,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印刷物。
如果将来有一天,港币也需要到城寨去印刷,那就有意思了。
……
随着承接了各大报社的报纸印刷,九龙城寨的西区越发热闹。
印刷工厂里的机器24小时转着,却没人觉得吵。
因为西区的居民知道,只要机器转着,他们就有钱拿。
至于什么环保,噪音问题,那是吃饱喝足才会考虑的问题。
反正工厂开了以后,楼凤反而少了许多。
并不是所有小姐都是好吃懒做才做这一行的,有正经活路,她们也愿意站着挣钱。
因为印刷厂的存在,聪明人也开始灵活变通。
油墨厂,纸厂,报纸经销商陆续出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