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土的社神身份在不同时期发生着变化。在父系社会后,民间对土地神的称呼有所变动,出现了“土地爷”这一男神称谓,但后土作为社神的信仰依然存在。不同地区对后土的崇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地方将后土视为农业的保护神,在播种和收获季节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地方则将后土与生育、丧葬等习俗相结合,认为后土能保佑家族繁衍、逝者安息。
后土的社神身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塑造了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之情,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纽带,还融入到各种民俗活动和文学艺术作品中,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同时,后土作为社神的信仰传承,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后土的性别考究与形象确立
1.性别观念的演变
后土性别观念的演变,是一个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过程。在早期的古籍记载中,后土的性别并未明确。如《左传》《礼记》《淮南子》等典籍,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作为中央之神存在,此时重点在于其神职与功绩,性别并非关注焦点。这种性别未明确的情况,反映出当时人们更注重后土在神话体系中对天地秩序的维护、对土地的管理等功能性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性别观念开始有了微妙变化。王逸注解《楚辞》时称后土为幽都之王,但也未明确其性别。然而,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悄然发生着改变,为后土性别向女神转变埋下伏笔。
汉代以后,后土逐渐被确立为女神。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首先,母系社会虽已远去,但女性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仍有重要地位。女性孕育生命的能力,与后土掌管大地、孕育万物的神职相契合,使得人们在心理上更倾向于将后土想象为女性形象。其次,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等观念深入人心。天属阳,对应男神玉皇大帝;地属阴,后土作为大地之神,自然与阴的属性相连,被赋予女性身份,以符合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
再者,从宗教信仰发展角度,道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完善其神谱体系。将后土确立为女神,并列为“四御”尊神之一,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和谐的神灵世界秩序。女性形象的后土,代表着慈爱、包容与孕育,满足了信众对神灵庇佑和滋养的情感需求。
北宋政和六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只”,这一官方册封进一步巩固了后土的女神身份。南宋时期,相关记载继续强化这一认知,如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2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只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 至此,后土的女神身份在官方与民间信仰中都得以确立。
这一性别观念的演变,不仅丰富了后土的神格内涵,也深刻影响了民间信仰和文化表达。人们将后土视为“后土娘娘”,在庙宇塑像中,把她塑造成端庄的女性形象,表达对这位慈爱地母的崇敬与信仰。这种演变体现了社会文化对神话人物塑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
2.女神身份的确立
北宋政和六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只”,这一敕封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是后土女神身份确立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宋徽宗此举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治层面来看,北宋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通过对神只的册封与尊崇,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巩固统治秩序,后土作为大地之神,在民间拥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册封后土有助于凝聚人心,彰显皇权的正统性与神圣性。从文化角度而言,当时社会文化繁荣,道教发展兴盛,对传统神话和宗教信仰的重视程度较高,将后土正式册封为具有特定尊号的女神,是对传统信仰的进一步规范与升华,丰富了道教神谱体系。
这一封号将后土的神职与伟大德行进行了高度概括与神圣化。“承天效法”体现了后土遵循天道、效法自然的特质,表明她的行为与意志皆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厚德光大”则着重强调了后土深厚的德行与光辉的品质,如同大地般包容万物、滋养万物,展现出其慈爱与宽厚。“后土皇地只”明确了后土在神谱中的崇高地位,使其成为与“皇天”相对应的“后土”,成为主宰大地的尊神。
南宋时期,相关记载进一步巩固了后土的女神身份。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2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只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 这一记载不仅再次确认了后土作为大地之神的神职,还将其与上帝并称为“天父地母”,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后土的女神属性,使其在道教神谱和民间信仰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