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终于呱呱坠地,取名为启。然而,抚养孩子的重任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出生而减轻,反而更加沉重。女娇要时刻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半夜哭闹,她就得立刻起身安抚。由于缺乏经验,她常常手忙脚乱。有一次,孩子突然发起了高烧,女娇心急如焚,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她只能抱着孩子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多么希望大禹能在身边,和她一起想办法,一起照顾孩子。
在生活上,女娇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为了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她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田间劳作。在烈日下,她弯着腰,除草、浇水,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回到家中,她还要洗衣做饭,照顾孩子。长期的劳累让她的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但她依然咬牙坚持着。
除了生活上的艰辛,女娇的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时刻担心着大禹的安危,不知道他在治水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危险。她常常站在涂山的山坡上,望着大禹离去的方向,盼望着他能早日归来。每一次看到远方有行人走来,她都会满心期待,但往往换来的是失望。
女娇在大禹治水期间,独自承受着十月怀胎和抚养孩子的艰辛,以及对大禹深深的思念。她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支撑起了这个家,为大禹的治水事业默默付出着。
2.《候人兮猗》歌的创作
《候人兮猗》歌诞生于大禹治水的特殊时期,其创作背景与女娇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紧密相连。大禹婚后第四天便离家治水,女娇从此开始了独守空闺的生活。她每日盼望着大禹能早日归来,然而,时光一天天过去,大禹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漫长的等待中,女娇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这种情感最终化作了《候人兮猗》歌。
从内容上看,“候人兮猗”短短四个字,简洁而有力。“候人”直接表达了女娇等待之人,即她日夜思念的大禹。“兮”“猗”作为虚词,在这里起到了增强语气和情感表达的作用,相当于“啊啊”,使整首歌更具感染力。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女娇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
在情感表达方面,《候人兮猗》歌充满了盼恋之情。女娇站在涂山的南山坡上,望着大禹离去的方向,心中满是期盼。她望眼欲穿,却始终不见大禹的身影,那种无可奈何又彷徨的焦虑在这四个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对丈夫的思念,更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担忧。她不知道大禹何时才能归来,也不知道治水的事业是否顺利。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歌声传递出来,让人感同身受。
《候人兮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历史上有迹可循的第一首盼恋诗歌,开创了此类诗歌的先河。诗歌贵在含蓄,女娇的这一声咏叹,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典范。它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借鉴,许多诗人在表达思念之情时,都受到了《候人兮猗》歌的影响。
《候人兮猗》歌虽然简短,但它承载着女娇对大禹深深的爱和思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3.女娇放走治水人员事件
在大禹外出治水期间,女娇心系着丈夫的事业,也关心着参与治水的人员。有一天,治水的东夷人得知女娇来到了治水的地方,纷纷跑去向她哭诉思乡之情。他们远离家乡,长时间投身于艰苦的治水工作中,对家人的思念与日俱增。看着这些满脸疲惫、眼中满是思乡之愁的治水人员,女娇感同身受,心中的同情心被彻底激发出来。
女娇善良的本性让她无法对这些人的遭遇坐视不管。她偷偷地放走了一些治水人员,让他们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起初,她只是放走了少数几个人,希望能让他们缓解一下思乡之苦,然后再回来继续治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向她倾诉思乡之情,女娇实在不忍心拒绝,放走的人也越来越多。
随着被放走的人员增多,治水的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参与治水的人越来越少。大禹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焦急。他找到涂山氏,带着几分无奈和焦急说道:“如果把人都放走了,那要到何时才能打通九江啊?”他深知治水工程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每一个参与治水的人员都至关重要,放走太多人会让治水工作陷入困境。
涂山氏听了大禹的话,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她反驳道:“你以为大家都和你一样没良心,不知想家吗?”她理解大禹治水的决心和责任,但也认为治水人员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他们同样思念家乡和亲人。
大禹听了涂山氏的话,心中又是愧疚又是感动。他愧疚于自己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忽略了治水人员的感受;感动于女娇的善良和对他人的理解。他明白女娇的出发点是好的,她只是不忍心看到这些人饱受思乡之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