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役的起因是魏军在主将庞涓的率领下,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在面临亡国的危险时,向齐国求救。齐侯以田忌为将,以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统兵救赵。
战役过程中,孙膑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运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齐军并没有直接前往邯郸与魏军正面交锋,而是扬言要突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门户襄阳(今河南省睢县内)。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旦受到威胁,魏军必然会回兵救援。庞涓果然中计,慌忙率领魏军回师。而齐军则在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当魏军进入埋伏圈后,齐军突然发起攻击,魏军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桂陵之战的结果是齐国取得了胜利,魏军遭受重创。这一战役不仅解救了赵国,也极大地削弱了魏国的实力。魏国在战国初期本是强国,通过李悝变法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称霸中原。但桂陵之战的失败,使其在军事上遭受了重大挫折,威望也受到了影响。而齐国则通过这场战役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孙膑的军事才能,提高了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此外,“围魏救赵”的战术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为后世军事家所借鉴和学习。
2.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发生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其背景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不断扩充实力,相互征伐。魏国在桂陵之战后虽遭受重创,但仍具有较强的实力,而齐国在桂陵之战后崛起,成为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强劲对手,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庞涓统率魏军攻韩,韩国在抵挡不住魏军进攻的情况下,向齐国求救。齐侯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带兵救韩。齐军依旧采用直取魏国都城大梁的策略,迫使魏军回师救援。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大军抵抗齐军。
在战役中,孙膑运用了“增兵减灶”的战术。他命令齐军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造灶10万个,第二天造灶5万个,第三天造灶2万个。通过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以此来迷惑魏军。庞涓看到齐军灶数逐渐减少,误以为齐军士气低落,逃亡严重,便产生了轻敌心理,于是丢下步兵,只率领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早已算准魏军的行程,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设下了埋伏。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是峻隘险阻,适合设伏。当魏军进入马陵时,天色已黑。齐军见魏军进入包围圈,万弩齐发,魏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太子申,魏军主力被歼灭。
马陵之战的结果是齐国大获全胜,魏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魏国不仅失去了大量的军队和将领,其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也随之丧失,从此一蹶不振。而齐国则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强国地位,在战国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场战役也充分展现了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增兵减灶”的战术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对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役对战国格局的改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对战国时期的军事、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从军事格局来看,魏国的衰落成为显着特征。在桂陵之战中,魏军遭受重创,实力有所削弱;马陵之战更是让魏国遭遇毁灭性打击,不仅大量军队被歼灭,还失去了庞涓等优秀将领。曾经称霸中原的魏国,军事力量一蹶不振,在战国军事舞台上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而齐国则凭借这两场战役的胜利迅速崛起。桂陵之战中,齐国运用“围魏救赵”战术取得胜利,展示了强大的军事谋略和实力;马陵之战再次获胜,进一步巩固了其军事强国的地位,成为当时能与其他强国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在政治格局方面,魏国的衰落使其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减,失去了霸主地位,难以再对其他诸侯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而齐国的崛起则改变了原有的政治平衡。齐国在军事上的胜利提升了其在诸侯国中的话语权,吸引了更多的诸侯国与之结盟或交好。同时,这两场战役也促使其他诸侯国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和外交政策,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更加频繁,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埋下了伏笔。
六、周显王时期的诸侯称王现象
1.诸侯称王的过程
在周显王在位期间及之后,各诸侯国纷纷僭越称王,这一过程深刻地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先称王。此时的魏国虽在桂陵之战中受挫,但仍有一定实力。魏惠王为了提升自身地位,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召集诸侯会盟,自称为王,这是战国时期诸侯中第一个称王的举动,标志着对周王室权威的公然挑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