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国力强盛,与魏国平起平坐,此次会盟进一步巩固了齐国的强国地位,也加剧了诸侯称王的趋势。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称王。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军事力量强大,成为西方强国。秦惠文君称王,显示了秦国欲与东方各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野心。
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举行“五国相王”。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为了增强自身在诸侯中的地位,相互承认称王。这一事件使得称王的诸侯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了更严重的冲击。
此后,楚国作为南方大国,一直以王自称,在诸侯称王的浪潮中保持着其特殊地位。各诸侯国的称王行为,打破了以往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的传统,反映了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崛起,战国的政治格局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
2.称王对周王室的冲击
诸侯称王对周王室的地位和权威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在传统的政治秩序中,“王”是周天子独有的称号,象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称王打破了这一传统,使得周王室的独尊地位荡然无存。
从地位上看,周王室原本是天下的中心,诸侯需尊奉周天子为正统。但诸侯纷纷称王之后,周王室与诸侯的地位差距大幅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已无实质区别。各诸侯国不再将周王室视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将其看作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一方势力,周王室在政治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彻底丧失。
在权威方面,诸侯称王是对周王室权威的公然挑战。以往诸侯虽有僭越之举,但表面上仍会尊重周天子的命令。而称王之后,诸侯完全无视周王室的存在,自行其是,不再听从周王室的调遣和约束。周王室的诏令如同废纸,无法对诸侯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力。
面对诸侯称王的局面,周显王无力阻止,只能无奈接受。他既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去讨伐称王的诸侯,也缺乏有效的政治手段来恢复周王室的权威。周显王试图通过一些象征性的举动来维持周王室的尊严,如派遣使者传达旨意,但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反而遭到诸侯的轻视和嘲笑。周显王在诸侯称王的浪潮中,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王室的地位和权威不断下滑,却毫无办法,周王室的衰落已不可逆转。
3.称王现象的影响
诸侯称王现象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诸侯称王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传统上,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需听从周天子的号令。而诸侯称王使得周王室的权威彻底崩塌,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化,战国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各国为了争夺霸权和领土,不断发动战争,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日益激烈。同时,称王也促使各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的权力进一步集中,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挑战。
外交方面,诸侯称王改变了各国的外交策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各国纷纷开展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合纵是指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连横则是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其他弱国。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变得更加不稳定,时而结盟,时而反目。例如,“徐州相王”后,齐、魏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抗其他国家的联盟。而“五国相王”则是韩、赵、燕、中山等国为了增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联合行动。
经济上,诸侯称王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支持战争和增强国力,各国纷纷进行经济改革,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战争也刺激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文化方面,诸侯称王使得思想文化更加多元化。各国为了吸引人才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纷纷鼓励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相互争鸣,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侯称王现象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七、周显王的历史评价
1.传统评价
在传统史书中,周显王常被视为一个无奈的君主。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显王虽居天子之位,却难以施展权力。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未对周显王有过多直接评价,但从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可看出,周显王在位时周王室权威丧失,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如齐威王对周显王使者无礼,周显王却无力惩戒。
后世史家多认为周显王处于历史的被动地位,他试图通过一些举措重振周室,如封公子根建立东周国,却适得其反,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显王无法改变周王室江河日下的命运,只能在诸侯的夹缝中艰难维持,其统治更多是象征意义,难以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