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秦攻三晋进程
在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为实现统一六国的野心,开始积极向中原地区扩展,三晋(韩、赵、魏)首当其冲成为秦国进攻的目标。秦国对三晋的进攻过程,是其逐步蚕食、削弱对手的过程,背后有着明确的战略意图。
秦国对三晋的进攻始于公元前314年,趁齐攻燕之机,秦国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这一时期,秦国的战略意图主要是试探三晋的实力,同时扩大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宜阳是韩国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秦国不惜投入大量兵力,经过几个月的激战,于公元前307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这一战役显示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坚定的扩张决心。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大败韩、魏联军,歼敌24万多人。这一战使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秦国的势力进一步向东扩展。此后,秦国继续对三晋进行蚕食,到公元前286年,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
秦国对三晋的进攻并非盲目行动,而是有着清晰的战略意图。首先,三晋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三晋可以切断东方六国之间的联系,便于秦国各个击破。其次,三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攻占三晋可以增强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此外,秦国通过对三晋的进攻,也向其他诸侯国展示了自己的强大实力,起到了威慑作用。
面对秦国的进攻,三晋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韩国由于实力相对较弱,在秦国的进攻下,往往采取妥协求和的策略。例如,在宜阳之战后,韩国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魏国则在早期试图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抗秦,但由于各国之间利益不一致,联合行动往往难以取得成效。在伊阙之战失败后,魏国也逐渐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开始向秦国屈服。
赵国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赵国积极加强军事防御,修筑长城,同时与其他诸侯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应对秦国的威胁。然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士兵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对三晋的进攻使三晋的实力不断削弱。韩国和魏国在秦国的持续打击下,国土面积不断缩小,国力逐渐衰竭。赵国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较强的实力,但长平之战的失败使其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三晋的衰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在周赧王时期对三晋的进攻是其统一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逐步削弱了三晋的实力,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而三晋在秦国的攻击下,虽然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但最终未能阻止秦国的扩张,战国的局势也因此更加朝着秦国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周赧王的历史评价
1.传统观点剖析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赧王常被贴上“窝囊”“无力回天”等标签,这些传统评价反映了人们对他所处时代和个人作为的普遍看法。
认为周赧王“窝囊”,主要源于他在面对秦国等诸侯强国时的无奈与软弱。周赧王继位时,周王室已极度衰弱,影响力仅局限于王畿之地。秦武王欲入东周试举周鼎,这是对周王室尊严的公然挑衅,周赧王虽严词拒绝,但最终还是被樗里疾逐出王宫,迁至“西周”。这种无力保护自身尊严和地位的表现,让人们觉得他缺乏作为天子的威严和强硬手段。此外,在联合伐秦的尝试中,周赧王虽积极组织,但最终因诸侯失约而无功而返,还落得个“债台高筑”的下场,躲债高台的行为更增添了他“窝囊”的形象。
“无力回天”也是对周赧王的常见评价。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的权威不断下降,诸侯势力日益崛起。到周赧王时期,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兼并战争,实力远超周王室。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崛起,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秦昭襄王更是野心勃勃,企图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周赧王虽心怀壮志,想要重振周王室的雄风,但面对如此强大的诸侯和严峻的局势,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联合伐秦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他无法改变周王室衰落的命运。最终,周朝在他的统治下走向灭亡,这也让人们认为他没有能力挽救危亡的周朝。
这些传统观点产生的原因和依据,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实力决定一切。周王室的衰弱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周赧王继位时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所采取的措施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周王室的命运。同时,人们往往以结果来评判一个人,周赧王未能阻止周朝的灭亡,这使得他在历史评价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历史记载往往强调强者的辉煌和成功,对于弱者的努力和挣扎关注较少,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周赧王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