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怨的积累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对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和支持。这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天下响应,秦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3.沙丘病逝与秦朝变局
公元前210年,嬴政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此次巡游,他带着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以及幼子胡亥一同出行。在巡游途中,嬴政突然患病,病情日益加重。当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时,嬴政自知大限将至,便命赵高起草诏书,让长子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速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
然而,心怀叵测的赵高却另有打算。扶苏与蒙恬关系密切,且扶苏为人正直,若他即位,赵高恐难保住自己的权势。于是,赵高说服胡亥,又威逼利诱李斯,三人合谋篡改遗诏,赐死扶苏,改立胡亥为帝。
扶苏接到假诏后,悲愤交加,未做过多思考便自杀身亡。蒙恬对诏书心存疑虑,不肯自杀,被囚禁起来,最终也被迫害致死。胡亥顺利登上皇位,即秦二世。
这一事件对秦朝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胡亥昏庸无能,在赵高的操纵下,实行更加残暴的统治,大肆诛杀宗室和大臣,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秦朝的统治陷入了更加混乱和黑暗的境地,百姓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不久后,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最终走向了灭亡。
七、对秦始皇嬴政的评价与争议
1.正面评价与功绩肯定
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功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一六国是嬴政最为突出的功绩之一。他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采用“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战略,历经十年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为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奠定了基础。
建立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是嬴政的又一伟大创举。他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本格局。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嬴政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承。统一货币消除了贸易壁垒,方便了商品交换;统一度量衡保证了交易的公平公正;统一文字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此外,嬴政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发南疆,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他的这些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使他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千古一帝”。
2.负面评价与过失批判
嬴政虽有诸多功绩,但他的过失也给社会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破坏。
焚书坑儒是嬴政文化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公元前213年,他采纳李斯建议焚烧列国史记、《诗》《书》百家语,次年又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方士。这一举措使大量先秦文献失传,造成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打压了知识分子,钳制了思想自由,引发社会不满,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
严刑峻法是嬴政统治的一大弊端。秦朝法律严苛,百姓动辄触犯法律,遭受残酷刑罚。如连坐法使一人犯罪,亲属、邻里都受牵连,导致社会人人自危,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滥用民力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嬴政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等浩大工程,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致使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繁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压迫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3.综合评价与历史定位
评价秦始皇嬴政,需全面考量其功过。他统一六国,建立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他也有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等过失,给社会和文化带来巨大破坏。总体而言,嬴政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虽有过错,但功绩更为显着,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喜欢中国历代名人大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中国历代名人大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