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其他家族关联
赵高家族与赵国、秦国宗室均存在远亲关系。一种观点认为赵高是赵国宗族远支,秦灭赵使家族命运急转直下,这或许成为他复仇的潜在动机。另一种观点指出他是秦国宗室远亲,虽为旁支,但宗室身份让他有机会接触秦国文化与法律。这种复杂的家族关联,使赵高在秦宫廷的权力角逐中,既可能因赵国背景被部分人排斥,又能凭借秦国宗室远亲身份获得一定资源,为其复杂的政治生涯增添了别样色彩。
五、赵高相关争议
1.身世之争
关于赵高的身世,史学界存在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他是赵国宗族远支还是秦国宗室远亲这两种观点上。
部分学者认为赵高是赵国宗族远支。依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这里的“诸赵”,有人解读为赵国宗室。秦灭赵后,赵高家族遭遇变故,他的母亲受刑,家庭陷入困境,这也解释了他后来在秦朝宫廷中一系列极端行为可能是出于对赵国的复仇心理。这种观点的来源主要是基于对史料中文字的解读和对赵高行为动机的推测。
然而,也有学者主张赵高是秦国宗室远亲。他们认为“诸赵”并非指赵国,而是秦国宗室的别称。因为秦赵两国同宗,都源于嬴姓赵氏。在秦国的历史中,宗室成员也常以“赵”为氏。从赵高能够接触到秦国的核心机密,如参与秦始皇遗诏的处理等情况来看,他很可能具有秦国宗室远亲的身份,这样才能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并获得秦始皇的信任。这种观点的依据是秦赵同宗的历史渊源以及赵高在秦朝宫廷中的特殊地位。
目前,由于史料记载的模糊性和局限性,关于赵高身世的争议仍未得到定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依据,但也都缺乏确凿的证据。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推进和对历史研究的深入,或许未来能够揭开赵高身世的神秘面纱。
2.阉宦身份争议
在历史研究中,赵高是否为宦官这一问题存在诸多争议,不同观点各有其依据。
传统观点认为赵高是宦官。《史记》中记载“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隐宫”常被解读为受宫刑后服役的地方,由此推断赵高是受过宫刑的宦官。而且在秦朝宫廷的权力结构中,赵高以中车府令等身份常在皇帝身边侍奉,这一角色在当时多由宦官担任。此外,赵高能够自由出入宫廷内闱,参与诸多宫廷机密事务,从侧面也印证了他宦官的身份。
然而,也有观点对赵高的宦官身份提出质疑。有学者指出,“隐宫”可能并非指受宫刑后的场所,而是指在隐蔽的官府机构中服役。从赵高的经历来看,他精通法律,曾教导胡亥学习法律知识,展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这与传统印象中宦官的形象有所不同。并且,赵高有女儿,还将女儿嫁给了阎乐,按照常理,宦官是无法生育子女的。
争议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史料记载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样性。古代文献对于一些词汇和概念的表述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后人在理解上出现分歧。这种争议对研究赵高的历史角色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赵高是宦官,那么他的权力获取和政治行为可能更多地与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宦官专权现象相关;如果他不是宦官,那么他的崛起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才能和政治手段,这将改变我们对他在秦朝政治舞台上作用的认识。目前,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这一争议仍将持续。
3.官职之争
赵高在秦朝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如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然而,关于他在这些职位上的具体职责和权力范围,史学界存在一定争议。
对于中车府令一职,传统观点认为这只是一个负责宫廷车马管理的卑微官职。但也有观点认为,此职位虽品级不高,却能让赵高时常陪伴在秦始皇身边,参与机要事务,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赵高能够扣压秦始皇遗诏这一行为来看,他在中车府令任上或许掌握着超出常规认知的权力。
郎中令是赵高在胡亥即位后担任的官职,主要负责宫廷侍卫和皇帝安全。有观点认为赵高借此职位安插亲信,监视朝廷大臣,权力极大。但也有人觉得,郎中令的职责主要还是安保方面,赵高的权力扩张是其个人阴谋所致,并非该官职本身赋予。
丞相之位,赵高在后期得以担任。有人认为他此时独揽朝政,权力达到顶峰,完全掌控了秦朝的政治走向。然而,也有观点指出,即便身为丞相,赵高仍受到朝廷部分势力的制约,其权力并非毫无限制。
这些官职之争对理解赵高的历史角色意义重大。若他在各职位上权力远超常规,那么他的专权乱政便是制度漏洞所致;若权力主要源于个人阴谋,那他的个人野心和手段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关键因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