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秦国的文化氛围也相对开放,对人才的包容性较强。秦国历代君主都重视招揽各国人才,商鞅、张仪、范雎等都是外来的贤才,他们在秦国都得到了重用,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斯相信,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在秦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李斯初入秦国,通过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获得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他选择秦国,是基于对秦国实力、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围的考量,这一选择为他日后在秦国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2.向秦王献策与战略规划
李斯成为郎官后,获得了接近秦王嬴政的机会。他敏锐地察觉到秦王嬴政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是抓住时机,向秦王献上了统一六国的策略。
李斯提出“先灭韩,以恐他国”的战略。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相对较弱,且地理位置处于秦国东进的要冲。先灭韩可以为秦国打开东进的大门,消除秦国侧翼的威胁,同时也能向其他诸侯国展示秦国的强大实力,起到威慑作用。从可行性来看,韩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难以与秦国抗衡,秦国具备足够的实力在短期内将其征服。而且,韩国与秦国接壤,便于秦国军队的调动和进攻。一旦韩国被灭,其他诸侯国必然会感到恐慌,内部矛盾和分歧可能会加剧,这为秦国进一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了“先灭韩”,李斯还建议秦王嬴政派遣谋士携带金玉财宝前往各国,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对于那些可以用钱财收买的大臣,就用重金贿赂,让他们为秦国效力,在本国朝廷上为秦国说话,破坏本国的战略决策;对于那些不肯接受贿赂的大臣,则派刺客将其暗杀。这种策略有效地削弱了六国的内部团结,使各国之间相互猜疑,难以形成有效的抗秦联盟。在实际操作中,秦国的谋士们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谋略,成功地在六国朝廷中制造了许多矛盾和纷争,为秦国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李斯还强调要抓住“万世之一时”的良机,果断地发动统一战争。战国末年,各国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如果错过这个时机,等到各国恢复元气,重新联合起来对抗秦国,那么统一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李斯的这些策略对秦国的统一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灭韩”的战略使秦国顺利地迈出了统一的第一步,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离间六国君臣的计策有效地瓦解了六国的联盟,减少了秦国统一过程中的阻力。而抓住时机发动战争的建议,使秦国能够果断地采取行动,避免了错失良机。在李斯的战略规划下,秦国按照既定的步骤,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3.离间六国与统一进程
李斯深知,要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仅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从内部瓦解六国联盟。于是,他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离间六国君臣的计策。
李斯派遣大量谋士携带金银珠宝前往各国。在齐国,谋士们用重金贿赂了齐国的一些大臣。这些大臣收受贿赂后,在齐王面前极力主张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反对与其他五国合纵抗秦。他们不断向齐王进谗言,说合纵联盟不可靠,会给齐国带来战争灾难。齐王本就对合纵联盟心存疑虑,在这些大臣的蛊惑下,逐渐疏远了其他五国,使齐国在秦国统一过程中保持中立,为秦国逐个击破其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赵国,秦国谋士得知赵王对廉颇等老将心存猜忌。他们买通赵王身边的近臣,让其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说廉颇年事已高,作战保守,有投降秦国的嫌疑。赵王听信了谗言,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军大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在楚国,秦国谋士利用楚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挑拨他们与楚王的关系。他们散布谣言,说某些贵族有谋反之心,使得楚王对这些贵族产生怀疑,内部矛盾激化。楚国朝堂陷入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抗秦策略。
在燕国,秦国谋士煽动燕国太子丹对秦国的仇恨,促使太子丹派荆轲刺秦。这一事件不仅让燕国与秦国的关系彻底破裂,也为秦国攻打燕国提供了借口。
在魏国,秦国谋士贿赂魏国大臣,让他们劝说魏王放弃抵抗,向秦国求和。魏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逐渐丧失了抵抗的决心。
在离间六国君臣的同时,秦国也在积极进行军事行动。除了前面提到的长平之战,还有灭楚之战。楚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强劲对手。秦王嬴政起初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战败。后来,嬴政启用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楚。王翦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与楚军对峙一年多,最终抓住时机,一举击败楚军,灭亡了楚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