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赵高又去说服丞相李斯。他指出,若扶苏即位,蒙恬必将受到重用,李斯的丞相之位恐难保全。而若支持胡亥即位,他们二人则可继续掌控大权。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最终被赵高说服,加入了他们的阴谋。
于是,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合谋,假造了秦始皇的遗诏。在遗诏中,他们指责扶苏和蒙恬戍边多年,不仅没有立下战功,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秦始皇,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很明确,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且与蒙恬关系紧密,若扶苏即位,蒙恬必将成为朝廷的重要支柱,这对赵高的权力扩张极为不利。而赐死扶苏和蒙恬,既能让胡亥顺利登上皇位,又能消除他们对自己的威胁,从而实现自己篡权夺位的目的。
3.蒙恬含冤而死
(20)扶苏自杀
扶苏接到假造的遗诏后,内心悲痛万分。诏书指责他和蒙恬戍边无功,还诽谤秦始皇,命他们自杀。扶苏为人宽厚仁义,向来恪守孝道,对秦始皇的命令向来是言听计从。他认为父亲既然下了这样的诏书,必定有其道理,从未怀疑诏书的真实性。
尽管蒙恬曾劝他调查清楚再做决定,但扶苏性格中有着愚忠和软弱的一面,他觉得自己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愿。于是,在悲伤与绝望中,扶苏没有过多犹豫,便拔剑自刎。他的死,既是对所谓“父命”的顺从,也是他善良、单纯性格的悲剧结局。
(21)蒙恬囚禁与抗争
蒙恬被囚禁后,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解。他深知自己对秦朝忠心耿耿,为国家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如今却被奸臣陷害,落得如此下场。
在囚禁期间,蒙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坚信自己没有辜负秦朝和秦始皇的信任。他坚守着祖先的教诲,忠诚于国家和君主。面对前来劝降的使者,蒙恬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表示自己手握三十万大军,若想反叛,易如反掌,但他绝不会做出背叛国家的事情。
蒙恬多次上书申诉自己的冤屈,希望能得到公正的裁决。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功绩和忠诚,指责赵高的阴谋诡计。然而,这些申诉都被赵高扣下,根本无法到达胡亥手中。尽管处境艰难,蒙恬依然没有放弃抗争,他坚信真相终有大白的一天。
(22)蒙恬悲愤自尽
蒙恬在被囚禁了一段时间后,始终没有等来公正的裁决。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愤。
在一个昏暗的牢房里,蒙恬手持毒药,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绝望。他仰天长叹,感慨自己一生为秦朝鞠躬尽瘁,却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他想起了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他们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自己也继承了家族的荣耀,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蒙恬在自尽前留下遗言:“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无辜被害的悲愤和对命运的无奈。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秦朝的一大损失。他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后世仁人志士的典范。最终,蒙恬怀着满腔的悲愤,吞下毒药,结束了自己传奇而悲壮的一生。
六、蒙恬的历史评价与影响
1.后世评价褒贬
(23)军事才能认可
后世对蒙恬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给予了高度认可。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蒙恬“威震匈奴,功齐伊吕”,将他与古代着名的贤臣伊尹、吕尚相提并论,可见其对蒙恬功绩的肯定。蒙恬在攻齐之战中,制定分兵多路、迂回包抄的策略,成功攻克齐国,展现出卓越的战略规划能力。北击匈奴时,他采取“闪电战”战术,趁匈奴未集结完毕发动突袭,结合地形利用和心理威慑,收复河套地区,彻底肃清河套匈奴势力,其战术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令人赞叹。
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在对匈奴作战时,也深受蒙恬“以守为攻、步步为营”策略的影响。蒙恬首创的“步骑协同”战术,结合弩兵远程打击、战车防御与骑兵机动,成为后世对抗游牧民族的经典模式。他的军事成就不仅为秦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更为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奠定了战略基础,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24)修城争议看法
后世对蒙恬修筑长城存在争议看法。一部分人对蒙恬修筑长城给予高度赞扬。长城作为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如同一条巨龙横亘在北方边境,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为内地百姓创造了相对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长城的修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移民屯垦使游牧区逐渐变为农耕区,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长城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象征,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然而,也有人对蒙恬修筑长城提出批评。修筑长城工程浩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数百姓被征调去修建长城,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生活困苦不堪,许多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这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民怨沸腾。而且,长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但也限制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不利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这种争议源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赞扬者侧重于长城的战略意义和文化价值,批评者则关注到工程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对民族交流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