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解放的关注是鲁迅后期思想的核心。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人民的解放。因此,他积极支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摇旗呐喊。他与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密切合作,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文学人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表达了对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革命青年的深切哀悼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鲁迅后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他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社会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鲁迅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他的作品成为了时代的号角,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同时,鲁迅后期思想也具有超越性。他的思想不仅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还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后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思想,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对人民解放的关注、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鲁迅的文学创作
1.小说创作
(1)《呐喊》与《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小说创作的经典之作,两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主题上看,两部小说集都围绕着改造国民性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展开。《呐喊》旨在“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穷困潦倒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最终在人们的嘲笑中悲惨死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麻木。《彷徨》则更多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失败后的迷茫和彷徨,反映了鲁迅在探索过程中的苦闷和思考。《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最终在人们的歧视和冷漠中死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鲁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阿Q有着“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挫,但却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的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此外,《故乡》中的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的中年农民,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艺术特色上,《呐喊》与《彷徨》具有独特的风格。鲁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和场景,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药》中的“人血馒头”,象征着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揭示了人民群众的麻木和不觉悟。在结构上,鲁迅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呐喊》与《彷徨》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们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叙事手法,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作品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许多作家受到鲁迅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探索文学的社会价值。
(2)《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后期的一部小说集,展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新颖的历史故事新编方式以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创作风格上,《故事新编》呈现出一种古今杂糅、亦庄亦谐的特点。鲁迅在尊重历史故事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幽默讽刺的手法。例如在《补天》中,女娲造人时出现了“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古今人物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对于历史故事的新编方式,鲁迅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对历史故事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创造。他从历史中选取素材,结合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赋予历史故事新的内涵。在《铸剑》中,鲁迅通过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展现了反抗精神和复仇意识。同时,他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塑造,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眉间尺的优柔寡断和宴之敖者的果断决绝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