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语间的破局之道
莫干山的晨雾还未散尽时,陈默已经站在“山语间”民宿的露台上,指尖划过微凉的栏杆。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新闻标题像根细刺扎进眼里——“环球酒店集团宣布斥资五十亿布局民宿市场,首批百店计划启动”。他低头看向庭院里正在修剪花枝的老园丁,去年这个时候,他们还在为客房预订量突破八成而欢欣鼓舞。
一、寒流初至
“陈总,这是这个月的报表。”运营总监林薇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报表上的数字像退潮后的礁石般触目惊心,入住率较旺季下滑了三十七个百分点,而同期莫干山区域的整体预订量只降了五个点。
陈默捏着报表走进茶室时,营销主管周明正在对着电脑唉声叹气。屏幕上是某连锁民宿品牌的推广页面,标准化的原木风装修配上“全国百店通用”的广告语,价格比山语间低了近三成。
“他们用酒店的管理模式做民宿,”周明敲着桌子,“中央预订系统、统一采购渠道,我们单店采购的成本根本没法比。上周有个回头客说,虽然觉得我们的院子更有味道,但对方APP上能直接预约接送机,他最终选了那边。”
窗外传来汽车引擎声,一辆印着某酒店集团标志的商务车停在对面的空地上。几个穿着西装的人举着测量仪四处张望,那是村里王木匠家的老宅子,上个月刚挂出转让告示。
陈默端起茶杯的手顿了顿,去年改造山语间时,王木匠还送来了亲手雕的木窗棂。他忽然想起考察时见过的那些民宿,丽江古城里挂着同个招牌的纳西小院,阳朔江边装修如出一辙的临江套房。
“标准化能复制成功,却复制不了灵魂。”陈默放下茶杯,茶渍在白瓷杯底晕开,像幅写意山水,“我们的根在莫干山,在这些老木头里,在王木匠的手艺里。”
二、破局之思
当晚的团队会议持续到深夜。林薇带来了更坏的消息,银行对民宿行业的贷款政策收紧,原本计划用于扩建的资金可能要泡汤。设计师小张翻着手机里的照片,那是他为新客房设计的草图,现在看来暂时用不上了。
“要不我们也降价?”周明试探着说,“先把客人拉回来再说。”
“降价就像饮鸩止渴。”陈默指着墙上的民宿照片,那是改造前的老宅院,“我们花了八个月加固地基,保留每一块老砖,光是让屋顶的青苔自然生长就等了三个雨季。这些成本,不是那些三个月就能复制一家的连锁店能比的。”
他忽然想起考察时遇到的老茶农,那位老人说最好的白茶要等春雨过后,带着露水采摘。商业或许快节奏,但好的体验需要慢下来沉淀。
第二天清晨,陈默没去办公室,而是带着笔记本走进了竹林。他沿着当年发现这座老宅院的山路慢慢走,露水打湿了裤脚。路过山腰的清泉时,看到几位住客正在打水,他们是上周来的摄影师,已经连续住了十多天。
“陈老板,你们家的井水烧茶特别甜。”戴眼镜的摄影师举着相机,镜头对着晨光中的竹叶,“我跑过全国二十多个民宿,就你们这儿允许客人自己去后山采茶,还请茶农来教炒茶。”
陈默的心猛地一跳。他看着摄影师镜头里的画面,不是精心布置的客房,而是客人蹲在茶树下的笑脸。那些被团队视为“额外成本”的体验活动,恰恰是连锁店最难复制的东西。
回到民宿,他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在地性、参与感、温度。阳光透过木窗棂照在字上,仿佛为这些词语镀上了金边。
三、生根计划
“生根计划”的提出在团队内部引发了争议。小张觉得把客房改造预算砍掉一半,用来建手工作坊是疯了;周明担心投入大量精力做体验活动,会影响客房服务质量。
陈默带着大家去拜访王木匠。老木匠的院子里堆着刚解好的木料,他正在雕刻一块银杏木,说要做套茶具。“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机器做的东西,快是快,但没魂。”老人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木料,“你看这纹路,每棵树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经历。”
那天下午,团队决定保留老宅院的原有格局,把原本要扩建的三间客房改成:一间竹编工坊,请村里的老手艺人每周来授课;一间茶事书房,陈列莫干山茶文化的书籍;一间星空画室,晚上能看到山巅的银河。
林薇算了笔账,虽然客房数量减少导致理论最大收入下降,但体验活动可以带来额外收益,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现在住客平均停留1.5天,要是能增加到2.5天,餐饮和体验项目的收入能补上客房的损失。”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王木匠送来一副亲手雕的门匾,上面刻着“山语间·共生”。他说这名字比原来多了层意思,人和山,人和人,都要像老宅院的梁柱一样,互相支撑才能立得住。
第一个体验活动推出时,周明捏着一把汗。他们请了山下的老茶农带客人采茶,每人收费两百元,比市场价高了五十。没想到消息放出去,三天就报满了。参加活动的李女士是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她在朋友圈发了自己炒的茶叶,配文:“在莫干山,时间会发芽。”那条朋友圈带来了七个预订电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