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策维新
戌时初刻,商会后堂的暖阁里,苏明辉正对着一张《企业成本改良图》写写画画。案头的座钟敲了七下,门帘一掀,苏承宗带着一身寒气进来,烟袋锅里的火星在暗处明灭:“辉儿,你前日说的‘流水线’是个什么章程?给爹仔细说说。”
苏明辉推开算盘,指着图纸上的齿轮:“爹您看,隆昌实业的织布局现在是匠人各自为战,每人每天织三丈布。但若按洋人的法子,把工序拆开——浆纱、穿筘、织造、整烫,各设专人,再配上蒸汽织机,效率能提高三倍!”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本《富国策》,“里面还说,要搞‘成本核算’,每道工序花多少银子,都要记清楚,不该花的钱,一文都不能多花。”
苏承宗的烟袋杆在图纸上敲了敲:“洋人那套法子,在咱们这儿能行?匠人最恨被人管着,当年乔家的绸缎庄想统一染色标准,老染匠们差点砸了作坊。”
“所以得先试点。”苏明辉翻开账本,“爹您看,咱们在天津的纱厂,去年人工成本占了四成,要是换成机器纺纱,雇十个小厮看机器,顶得上一百个纺纱娘。省下的银子,能多买十台织机。”他忽然握住父亲的手,“如今时局变了,洋人用机器跟咱们抢生意,咱们若还守着老法子,迟早被挤垮。明远哥在上海见过世面,他说洋商的工厂里,连扫厕所都有章程,什么事该谁做,清清楚楚。”
正说着,门帘又掀,苏明远带着一身雪气进来,袖口还沾着草屑:“爹,天津传来消息,漕运衙门答应让咱们的煤船挂‘军用物资’的旗子,由护路军护送——不过得交一成‘护送费’。”他掏出张泛黄的地图,“我算了算,从大同到天津,走官道要过十八个税卡,如今挂了军旗,能免掉十二个,虽说交了一成,算下来还是省了三成运费。”
苏承宗盯着地图上画红圈的税卡,忽然笑了:“明远这招‘借军护商’使的妙。当年咱们老祖宗走茶马古道,不也得跟马帮借旗么?如今时局乱,就得学会借势。”他忽然指了指苏明辉的图纸,“辉儿说的‘流水线’,先在天津纱厂试,不过——”他敲了敲案头的《大清律例》,“匠人若是闹事,别硬来,按律给他们发‘遣散银’,再招些没手艺的流民,从头教。”
第四节 民生转向
正月十五,归化城的元宵灯会上,苏明远混在人流里,盯着街边的粥棚出神。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他看见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捧着粗瓷碗喝稀粥,碗沿结着薄冰。身后忽然有人拽了拽他的袖口,回头竟是隆昌实业的布料掌柜:“二少爷,您让找的‘粗棉土布’,咱们库里还有两千匹,只是这布粗粝,卖不上价——”
“谁说要卖了?”苏明远掏出张银票塞过去,“去把这些布拉到粥棚,给每个来领粥的人发半匹。另外,再订十万匹这种布,记住,线头要牢,经得住洗,颜色就染藏青,耐脏。”他望着远处排队的饥民,忽然提高声音,“告诉染坊,别用洋人的化工染料,就用咱们山西的蓝靛,虽说色儿暗些,但不伤皮肤。”
半个月后,隆昌实业的“民生布庄”在归化城开业。门口的木牌上写着:“粗棉土布,每尺十文,灾民凭粥票半价。”柜台后站着的不是穿长衫的账房,而是戴蓝布围裙的大嫂,见着带孩子的妇人就往手里塞碎布头:“给娃做双鞋吧,咱们这布耐磨。”
消息传到太原,苏承宗对着账本笑了:“明远这步棋走得妙。战乱年间,绫罗绸缎没人买,可老百姓总得穿衣服。咱们拿粗布换人心,等世道稳了,这些人就是咱们的老主顾。”他忽然转头对苏明辉说,“辉儿,你不是说要开‘平民纱厂’么?就用明远收来的棉花,专纺粗纱,成本低,销路广。”
与此同时,大同煤矿的窑洞里,苏明辉正蹲在地上看新引进的蒸汽挖煤机。德国技师汉斯举着图纸哇啦哇啦说着,翻译小厮紧张地擦汗:“苏少爷,汉斯先生说,这机器一天能挖三百担煤,可需要三十个矿工看着,原先的人工挖煤,三十个人一天只能挖三十担——”
“那就用机器。”苏明辉摸了摸冰冷的钢铁齿轮,“告诉矿工们,愿意学开机器的,工钱加三成;不愿学的,转到运输队,搬煤筐子也一样挣钱。”他忽然看见墙角缩着个老窑工,指甲缝里嵌着黑煤,“大爷,您干了多少年了?”
“三十年喽。”老窑工吧嗒着旱烟,“从前挖煤靠镐头,如今换了这铁疙瘩,咱老头子怕是干不动了。”
“放心,”苏明辉从兜里掏出张纸,“这是‘劳工抚恤章程’,干满二十年的老匠,往后不用下井,在井上看场子,工钱照发。您老就歇着,教那些小子们怎么看煤层——这手艺,比机器金贵。”
第五节 兵商之道
三月初三,雁门关外的军营里,苏承宗握着王总兵的手,看着一车车煤炭卸进草料场。寒风卷着军旗猎猎作响,王总兵拍了拍苏承宗的肩膀:“苏老哥够仗义,这年头肯给咱当兵的送煤的商户,没几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