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母,有人找。”阿木的声音带着忐忑。林玉姝转身时,看见门口站着个穿灰布长衫的男人,怀里抱着个油纸包,帽檐压得极低。直到那人抬头,她才认出是县中学的周先生——半年前,正是这位留洋回来的老师帮沈家改良了铸铁工艺。
“沈太太,”周先生递过油纸包,里面是几张泛黄的图纸,“这是我托朋友从上海带来的新型轧钢机图纸,还有......”他压低声音,“听说您在找铁矿?城西三十里的老矿洞,其实还有储量,只是......”话没说完,外面突然传来枪声,惊得窗台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林玉姝攥紧图纸,指尖触到纸页间夹着的字条,上面用钢笔写着:“国难当前,实业为盾。”
三、地窖里的账本
子时的沈宅静得可怕,只有祖父房里的煤油灯还亮着。沈砚之摸着后腰的枪伤,掀开地窖门时,霉味混着墨香扑面而来——这是沈家三代的账本,从祖父在道口开小煤窑算起,每一笔进出都记得清清楚楚,哪怕是民国十六年那场大旱,账本上也没缺过一个铜子。
“砚之,过来。”祖父戴着老花镜,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你爹十岁那年,跟着我在煤窑背煤,肩膀磨出血泡也没哭过。后来他说想办铁厂,我砸锅卖铁凑了八百大洋,你猜他第一笔生意是什么?”沈砚之摇头,盯着祖父手上的老茧——那是握了五十年铁锹的手,掌心还有当年被矿车碾过的凹痕。
“是给陇海铁路打道钉。”祖父笑了,皱纹里盛着煤油灯的光,“洋人说咱中国人造不出合格的道钉,你爹就带着工人在铁厂里熬了三天三夜,最后把打好的道钉往洋人办公桌上一摔,说‘敢不敢往铁轨上钉?’后来啊,那批道钉跟着火车跑了几千公里,没一颗松过。”
地窖深处传来滴答声,是墙体渗水的声音。沈砚之忽然想起下午在赵四那里看到的情景——被抢走的账本里,夹着父亲偷偷记下的“抗日后援会”捐款记录,最新的一笔是三天前,捐了当月铁厂利润的七成。他摸出怀表,表针指向十一点十五分,正是父亲往常查账的时间,可现在,父亲还在医院里发着烧,嘴里念叨着“铁路配件不能断”。
“祖父,我想明天去趟洛阳。”沈砚之忽然开口,“听说那边有个黑市,能买到......”“住嘴!”祖父猛地拍桌,账本上的灰尘腾起,“沈家三代没碰过黑市,更没跟奸商打过交道!当年你太爷爷在黄河边运煤,就算冻死也没拿过一粒赈灾粮——这是咱们的规矩!”
老人的咳嗽声在窖洞里回响。沈砚之看着祖父颤抖的手,忽然想起小时候骑在祖父肩上,听他讲“煤黑子也要有脊梁”的故事。地窖顶的土块忽然掉落一块,砸在光绪二十年的账本上,那是沈家第一次给朝廷供煤的记录,墨迹早已淡得看不清,唯有祖父后来补写的批注还清晰——“国之基石,不可轻售”。
四、铁轨旁的抉择
黎明前的陇海线寂静如死,只有巡道工的信号灯偶尔闪过。沈砚之趴在路堤下,盯着不远处的日军岗哨——三天前,他在洛阳黑市遇见个穿旧军装的中年人,那人说能搞到铁矿,却要沈家帮着运一批“物资”过封锁线。
“少东家,东西都藏在煤车里了。”护矿队队长王虎压低声音,手里的汉阳造擦得锃亮,“您说这日本人占了郑州,还盯着咱这小县城干嘛?”沈砚之没回答,摸了摸怀里的账本——昨晚他偷偷抄下了父亲的捐款记录,打算完事就送去抗日后援会。远处传来火车轰鸣,是日军的装甲巡逻车,探照灯的光束扫过煤车,惊起几只夜鹭。
“来了。”王虎绷紧身体。沈砚之看着煤车缓缓驶过,忽然想起今早离家时,母亲把平安符塞进他内衣口袋,说“你爹当年上战场前,我也给他缝过这么个物件”。那时他才发现,母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而父亲床头的军用水壶上,还留着徐州会战时弹片划过的痕迹。
巡逻车在煤堆前停下,日军曹长端着枪走近,刺刀尖在沈砚之胸前晃了晃:“你的,良民证!”证件递过去的瞬间,沈砚之忽然看见曹长腰带上挂着个铜哨——和祖父当年从洋人手里缴获的那个一模一样。煤车底部突然传来异响,曹长脸色一变,刚要开枪,身后突然响起枪声。王虎的子弹擦着曹长耳边飞过,惊得他连滚带爬往后退。
“快跑!”王虎推了沈砚之一把。煤车在混乱中滑下斜坡,车厢门撞开的瞬间,裹着油布的枪支弹药倾泻而出——原来中年人说的“物资”,竟是给游击队的军火。沈砚之看着滚落在地的步枪,忽然想起祖父账本里夹着的旧照片:年轻时的祖父站在煤矿前,身后是举着“实业救国”横幅的工人,每个人眼里都燃着光。
五、炉火中的传承
沈记铁厂的熔炉烧得比往日更旺,林玉姝看着周先生带来的图纸,指尖在“轧钢机改良方案”几个字上停留。窗外传来消息,说沈家煤车在陇海线遇袭,护矿队死伤惨重,可煤和“货物”都送到了游击队手里——她不知道“货物”是什么,但看见丈夫听完消息后,眼里终于有了半个月来第一次笑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