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苏承宗站在窗前,看着矿区里依旧运转的传送带,那些乌黑的煤块曾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此刻却像一块块烧红的烙铁,炙烤着他的神经。他想起祖父临终前的叮嘱:“煤矿这行,安全就是天,砸了安全的牌子,就等于断了苏家的根。”
“通知下去,”苏承宗转过身,眼神里没有了最初的慌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召开全矿区安全大会,所有管理层和班组长必须参加。另外,给我联系市电视台、省报的记者,还有煤炭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我要开一场现场说明会。”
小陈有些犹豫:“老板,现在请媒体来,万一……”
“没有万一,”苏承宗打断她,“越是遮遮掩掩,流言就越猖獗。我们要把事故摊在阳光下,让所有人看看,苏家煤矿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是怎么处理的。”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中央写下两个大字:透明。
第三章 以透明破局:现场的力量
事故发生后的第七天,苏家煤矿的工业广场上停满了采访车。市电视台的摄像机架设在主井塔前,省报的记者们背着相机穿梭在检修车间,甚至连一些自媒体的年轻人也举着手机,镜头对准了矿区里醒目的“安全生产月”横幅。
苏承宗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站在临时搭建的发布台旁,脸上没有丝毫妆容。他没有念准备好的发言稿,而是直接指向不远处正在施工的三采区整改现场:“六天前,这里发生了一起小型冒顶事故。没有网上传的‘重大伤亡’,但确实暴露了我们在顶板管理和瓦斯监测上的漏洞。作为企业负责人,我向所有关心我们的人道歉。”
他的坦诚让现场一阵寂静。随后,他详细介绍了事故的经过、被困人员的救援过程,以及应急管理局的初步调查结果。“冒顶原因是局部岩层结构变化,加上前期监测不够细致,”他拿出一份检测报告,“这是省煤科院专家昨天出具的分析意见,我们已经根据建议制定了整改方案,包括更换全矿区的顶板监测设备,增加瓦斯传感器的密度,以及对全体员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安全培训。”
说完,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现在,我带大家去事故现场看看。”
当一群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跟着苏承宗走进三采区时,巷道里的整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新架设的钢梁闪闪发亮,工人正在安装智能瓦斯监测仪,每台设备的显示屏都实时连接着地面调度室。“这种新设备的监测频率从原来的每分钟一次提升到每秒三次,数据直接上传至应急管理局的监管平台。”技术负责人现场演示着操作流程。
在避难硐室,苏承宗指着墙上的应急物资清单:“三名被困工人就是在这里等待救援的。我们检查了所有硐室的物资,更新了过期的压缩饼干和饮用水,并且下周将进行全员应急演练。”他的手指划过冰冷的岩壁,“煤矿是高风险行业,我们不能保证永远不出事,但我们能保证,出了事绝不隐瞒,更会用最快的速度堵住漏洞。”
现场有记者尖锐提问:“网上传言你们企业管理混乱,这次事故是否与家族式管理有关?”
苏承宗没有回避:“苏家煤矿是家族企业,但我们的安全管理团队全部是外聘的专业人士,矿长有三十年井下经验,安全总监是矿业大学的教授。家族企业的责任,不是任人唯亲,而是把企业当成家业来守护,容不得半点马虎。”他顿了顿,看向镜头,“我祖父说过,煤尘落在身上可以拍掉,落在心上就会结成痂。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任何一粒‘安全煤尘’在心里堆积。”
这场持续三个小时的现场说明会,通过市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进行了直播。当晚的本地新闻头条,不再是“煤矿事故”,而是“企业负责人直面媒体,公开事故处理全程”。省报的深度报道用了半个版,标题是《从危机到转机:一家家族企业的透明化自救》。煤炭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苏家煤矿的整改措施科学合理,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
第四章 重建信任:从客户到人心
现场说明会让舆情出现了转机,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挽回客户的信任。苏承宗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客户名单,从最大的电厂到最小的建材店,他决定亲自上门沟通。
第一站是南方电厂。采购部的陈经理接待了他,态度不冷不热:“苏总,你们的说明会我们看了,但安全是电厂的生命线,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苏承宗没有辩解,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两份文件:“陈经理,这是我们新聘请的第三方安全监理公司的资质证明,他们将对煤矿进行全天候监理,报告直接抄送贵司。这是我们为贵司定制的‘安全供应方案’,包括每批煤的开采区域、安全监测数据、运输过程的GPS监控记录,全部实时共享。”他又递过一张邀请函,“下周三,我们邀请贵司的安全专家到矿上,全程参与我们的应急演练,随时抽查任何一个环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