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小组还进行了风险应对预案的制定。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每一种风险都被列出来,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虽然没有人能保证万无一失,但至少,他们尽可能地考虑到了所有可能的变量。
这三个月里,苏晓和苏明宇几乎没有正常下过班。深夜的苏氏总部大楼,顶层的办公室总是亮着灯。苏晓要兼顾集团的日常运营,还要主持小组的讨论,常常忙得连轴转。苏明宇则一头扎进技术细节中,与工程师们反复推演、验证。争吵是家常便饭,为了一个数据、一个假设、一个模型,小组成员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一切都是为了得出最客观、最准确的结论。
期间,董事会和部分股东也不断施加压力,质疑声从未停止。有人甚至私下找到苏晓,希望她能“悬崖勒马”。但苏晓顶住了压力,她相信自己的判断,也相信苏明宇和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
三个月后,当厚厚的压力测试报告摆在董事会面前时,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报告内容详实、数据严谨,既清晰地展示了项目的巨大潜力和长远价值,也毫不避讳地列出了所有的风险和挑战。
苏明宇做了最后的陈述,他没有再过多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是重点解读了压力测试的结果,以及团队制定的风险控制方案。
然后,轮到苏晓发言。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拿出了一份准备好的文件——那是她将要向全体股东发出的股东信草稿。
“各位董事,”苏晓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三个月的压力测试,结果已经很清楚。这个项目,风险巨大,挑战空前。但同时,它所蕴含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刚才明宇哥已经说了很多数据和分析,我不想再重复。我只想说一件事,一件发生在我们苏氏百年历史上的事。”
她翻开手中的股东信,缓缓念道:
“1921年,我们的先祖,苏承宗先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决定。他变卖了几乎所有家产,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了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的电力设备领域。当时,没有人看好,没有人理解,甚至有人说他是‘败家子’,是在拿家族的未来开玩笑。”
“但苏承宗先生怎么做的?他带着几个学徒,在简陋的作坊里,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尝试。他不知道,他押注的,不仅仅是电力设备,更是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的钥匙。正是那个在当时看来无比疯狂的决定,为苏氏奠定了最初的基石,让我们有机会在后来的岁月里,一步步发展壮大。”
“今天,我们面临着类似的抉择。量子计算,就像1921年的电力设备,它代表着未来,代表着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可能。五亿美金,年利润的30%,这确实是一场豪赌。但如果我们因为恐惧风险而退缩,我们可能就会错过这把‘未来的钥匙’。”
“苏氏能走到今天,不是因为我们从不冒险,而是因为我们在关键时刻,敢于为了长远的未来,承担必要的风险。我们相信科学,相信技术的力量,更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和执行力。”
“所以,我决定,支持苏明宇博士的提案,批准成立苏氏-MIT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投入五亿美金。我们将以最严谨的态度、最坚韧的决心,去探索这个未知的领域。”
“这封信,我将发给每一位股东。我会告诉他们,今天的苏氏,依然拥有当年苏承宗先生的勇气和远见。我们不是在赌博,我们是在为苏氏的下一个百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投资。”
苏晓念完,将股东信放在桌上。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苏明宇看着表妹,眼中充满了敬佩和激动。
过了许久,那位曾经最激烈反对的老董事,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董事长……你说得对。或许,我们这些老家伙,真的有些保守了。既然你和明宇都有这样的决心,也做了这么详细的论证,那……我支持。”
“我也支持。”
“支持。”
反对的声音渐渐消失,更多的人选择了认同。苏晓的话,尤其是那段关于苏承宗的历史,触动了每一个苏氏人内心深处的骄傲和传承感。
董事会最终以多数票通过了提案。
第四章:七年之约与量子时代的回响
五年,七年。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也是最严苛的考官。
七年间,苏氏-MIT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成了集团内部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像一个巨大的“吞金兽”,持续消耗着巨额的研发资金;它也像一个神秘的黑箱,里面进行着无数次的失败、尝试、再失败、再尝试。
质疑声从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在第五年,当投入已经超过预期,而商用化仍然遥遥无期时,甚至有股东在年度会议上公开质疑这项“烧钱”的项目是否应该继续。
苏晓和苏明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苏明宇几乎常驻实验室,头发熬白了不少,人也憔悴了许多。但他眼中的光芒从未熄灭。他带领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量子比特的稳定性提高了,退相干时间延长了,算法优化了,硬件成本也在逐步下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