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纹里的回声
一、全息投影里的烟袋锅
苏氏集团的季度家族会议罕见地全员到齐,红木长桌旁坐满了苏家各支脉的人。苏晓的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一份三维建模图——那是按苏承宗晚年照片复原的全息模型,连他烟袋锅里的铜锈色泽都经过文物专家三次校准。
“AI团队花了十八个月,解析了三百七十封家信、十二本工厂账簿,还有九小时的口述历史录音。”她按下启动键,会议室中央突然腾起白雾,雾霭中渐渐凝出个穿藏青色马褂的老者,手里的铜烟袋锅在空气中虚点,发出“嗒嗒”的轻响。
苏明宇推了推眼镜,这位负责技术研发的堂兄显然对成果很满意:“系统能模拟92%的思维逻辑,包括他在1935年处理学徒罢工事件时的决策模式——”
“罢工不是靠扣工钱能压下去的。”全息影像突然开口,声音带着老苏州人特有的软糯,却字字分明,“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东厢房那几个学徒闹着要涨工钱,我让账房把他们的刨子都收了。”老者往空中吐了个烟圈,烟圈穿过投影光束,散成细碎的光点,“第二天我在院子里摆了八张案子,谁能把榉木刨出镜面光,谁就领双倍工钱。手艺人认的不是账本,是手里的活计。”
满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坐在首位的三爷爷苏明远猛地直起身,他是家族里唯一见过苏承宗的人,此刻浑浊的眼睛里泛起红光:“连说话时弹烟灰的架势都一样……那年我偷拿厂里的红木边角料,他就是这样站在老槐树下训我的。”
苏晓的目光掠过众人震惊的脸。开发“虚拟苏承宗”的初衷,是想化解家族会议上日益频繁的争执——年轻一代主张全面数字化,老一辈却总拿“苏承宗当年”当挡箭牌。她原以为这只是个具象化的历史参照,却没料到AI竟能复现如此鲜活的神态。
全息影像忽然转向财务总监苏明哲:“听说你打算把南方的木料仓库迁到越南?”老者的烟袋锅指向墙上的供应链地图,“民国十八年我也动过这心思,上海的洋行说越南红木便宜三成。但那年台风季,三条船沉在琼州海峡,省下的钱还不够捞船的。”
苏明哲的脸瞬间涨红。他上周刚提交迁仓方案,连董事会都还没正式审议。技术总监悄悄在苏晓耳边低语:“系统调用了近五十年的台风数据和历史海运记录,做出了风险预警。”
会议持续到傍晚,全息苏承宗对跨境电商布局、环保板材研发等六个议题给出了判断。当讨论到是否该砍掉传统榫卯工艺生产线时,老者突然提高了声音:“光绪二十九年,我在苏州城看到洋人卖的铁架子床,也想过要不要烧了刨子改打铁。但我爹说,木头是活的,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长脸。”
这话让主张砍线的苏明辉哑口无言。他是苏晓的堂弟,总说榫卯工艺效率太低,此刻却被全息影像里的眼神看得坐立难安。
二、算法算不出的木纹
虚拟苏承宗的首秀成了家族群里的热门话题。三天后,技术部提交了系统升级方案:在思维模型里植入全球经济数据库,让虚拟苏承宗具备商业趋势预测功能。
“测试版已经能预测家具行业未来五年的增长率,误差不超过2.3%。”苏明宇演示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您看这个——它判断明年北欧极简风格会衰退,新中式将增长17%,这和我们的市场调研完全吻合。”
全息影像里的苏承宗正在分析一份消费报告,手指在虚拟文件上滑动的姿态,像极了档案馆照片里他审阅账目的样子。“年轻人喜欢原木色,但嫌榫卯结构太复杂。”老者的声音带着思考的停顿,“可以在抽屉滑轨用现代工艺,外框保留榫卯,既省工又好看。”
苏晓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预测数据,突然想起上周在老工厂看到的场景:李师傅闭着眼睛抚摸一块紫檀木,仅凭触感就能说出它生长在山南还是山北。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是任何数据模型都无法量化的。
“把商业预测模块关掉。”她的声音打断了会议室的讨论,“所有涉及未来决策的功能,全部下架。”
苏明宇愣住了:“可是苏总,这是目前最精准的预测系统——”
“我爷爷当年判断哪种木料能走红,靠的是雨天去木料行看湿度,是蹲在茶馆听木匠聊天。”苏晓走到全息影像前,老者正举着烟袋锅说“明年该囤缅甸花梨”,她伸手穿过那道光束,指尖在空气中划出涟漪,“他烧假货的时候,账本上写着要亏三个月工钱;他给罢工学徒涨工钱的时候,根本没算过投资回报率。这些决定,算法算得出来吗?”
全息影像突然卡顿了一下,像是被这句话问住了。苏晓想起开发初期,AI团队为了复现苏承宗“凭手感选木料”的决策模式,收集了上万组木材密度数据,却始终模拟不出那种近乎直觉的判断。直到有天李师傅说:“老掌柜选木头,闻的是雨后森林的味道,听的是敲击时的回音,这些哪能装在芯片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