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带来的食疗智慧,如同给时味居的防御体系镀上了一层温润而坚韧的包浆。【辟邪安神豆茶】不仅滋养着众人的身心,其蕴含的温和生机更是在姜小勺的引导下,如同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地涤荡着【和谐领域】内每一寸可能存在的邪气残留,使得这片小天地愈发纯净稳固。
玄尘子与寰宇集团的沉寂依旧令人不安,但时味居内的氛围却因接连而至的“奇人”而显得生机勃勃。沈万三的商业奇谋初见成效,小店经营稳步上升,底气更足;苏轼、王羲之等人的存在,则让这方寸之地文华璀璨,气韵非凡。
这日,秋高气爽,阳光和煦。苏轼与袁枚在后院石桌旁,一边品着豆茶,一边继续他们那似乎永无止境的“火候”之辩,沈万三则拿着他那紫檀算盘,在一旁核算着近日的收支,不时插上几句关于“成本控制”与“效益最大化”的见解,引得苏轼吹胡子瞪眼,袁枚摇头失笑。郑侠安静地坐在角落,整理着他的“异闻录”,王羲之则悠然望着天际流云,不知在构思何等妙墨。
姜小勺看着这和谐的一幕,心中温暖,却也并未放松警惕。他深知,平静的海面下往往暗流汹涌。他一边维持着【和谐领域】的运转,一边继续钻研孙思邈留下的【食疗手札】,尝试将更多具有安神、祛邪效果的普通食材融入日常菜品,潜移默化地增强众人体质。
或许是感应到了这小院内愈发浓厚的文华之气与生活情趣,亦或是苏轼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豪情引动了什么,后院铁锅再次传来了时空波动。这次的波动,带着一种田园的甘醇、创作的激情与一丝实验成功的喜悦。
光涡中,一位身着宋代文士便服,衣袖上还沾着些许疑似糖渍或酒曲痕迹,面容开朗,眼神中充满实践家光芒的中年人,捧着一个密封的陶罐,兴致勃勃地踏出。他一出现,鼻翼便用力吸了吸,目光瞬间锁定了苏轼面前那杯冒着热气的豆茶,以及石桌上几样袁枚指导制作的精致茶点。
“咦?此茶香气醇和,隐有药香,却又不同寻常汤药!这点心造型别致,似是江南风味?”他好奇地凑上前,完全是一副见到新奇事物迫不及待想要探究的模样。
【…时空连接稳定…欢迎莅临:科学家、美食爱好者苏颂…(当前状态:研制新物/兴致盎然)…】
苏颂!北宋博学家,天文、医药、工程无所不通,曾制造出水运仪象台!同时也是一位热衷于美食与酿造的实践家!
姜小勺眼睛一亮,连忙上前招呼。苏轼见到本家(都姓苏),更是亲切,起身相迎。
苏颂与众人见礼后,便迫不及待地展示他手中的陶罐:“诸位,此乃老夫近日依古法,杂以新思,酿得的一罐【蜜酒】!以岭南荔枝蜜为主料,辅以数种花果,经七七四十九日发酵,今日方成,特来与诸位分享品评!”
原来他误打误撞,竟是带着新作品来“串门”分享的!
姜小勺连忙取来酒杯。苏颂小心地拍开泥封,一股浓郁甜香夹杂着淡淡酒气瞬间溢出,沁人心脾。琥珀色的酒液倒入杯中,粘稠挂壁,光泽诱人。
“苏先生这蜜酒,光是闻香,便知不凡!”袁枚作为美食大家,首先赞道。
众人举杯共饮。酒液入口,初时是极致的甜润,仿佛将整个秋天的硕果都浓缩于舌尖,随即一丝恰到好处的酸度与醇厚的酒意缓缓升起,平衡了甜腻,更添风味层次,咽下后,喉间犹有花果余香,经久不散。
“好酒!”苏轼大声赞叹,他是好酒之人,对此等佳酿毫无抵抗力,“甜而不腻,醇厚绵长,更有花果之香萦绕,真乃酒中妙品!比之官酿,别有一番风味!”
沈万三细细品味后,眼中精光一闪:“此酒用料珍稀(荔枝蜜在北宋亦是贵重之物),工艺繁复,口感独特,若能量产,其利不小啊!”商业头脑立刻开始运转。
姜小勺也感受到了这蜜酒的不凡,其中似乎不仅蕴含了花果精华,更有一丝苏颂在酿造过程中倾注的、探索与创造的喜悦意念,饮之令人心情愉悦。
苏颂见众人喜欢,更是高兴,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酿造此酒的心得,如何选蜜,如何控制发酵温度,如何调配花果比例……其严谨的态度,不亚于他研制水运仪象台。
言谈间,苏颂自然也注意到了此地的异常。他对后院那口看似普通却隐隐与周遭空间融为一体的铁锅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和谐领域】那无形却令人心旷神怡的气场更是啧啧称奇。当他得知姜小勺等人近来遇到的“麻烦”时,这位博学家并未表现出畏惧,反而露出了探究的神色。
“邪祟之力,干扰时空秩序,实乃违背天地运行之理。”苏颂沉吟道,“老夫一生致力于格物致知,观测天象,深知宇宙浩瀚,秩序井然。凡紊乱之物,必有其因,亦必有其解。”
他忽然想起什么,对姜小勺道:“姜小友,你既能感应能量,调和意念,不知对星象轨迹,能量潮汐可有感知?老夫观星多年,曾于古籍中见得一些记载,言及某些特殊星象或能量节点,或可影响世间异常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