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筑的海堤上,曹云裹着李世民特赐的紫貂大氅,站在新发现的隋代盐井遗址前,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这座被浪里蛟盘踞多年的盐井,在三日前的大火后显露出隐藏的玄机——坍塌的井壁后竟露出一条向下的石阶,石料上的飞龙纹样在火把映照下泛着幽光。
“监正,井下沼气甚重,还是让末将带人先行查探。”
赵胥独眼中满是忧虑,这位历经三朝的老将自曹云受封海事监监正后,便自动担负起护卫之责。他示意亲兵抬来新制的通风设备,那是曹云根据父亲笔记改良的"海风筒",利用潮汐原理抽取新鲜空气。
曹云轻轻摇头,腕间的夜光贝串在昏暗中泛起微光:“赵叔可知,这井壁的龙纹必须配合曹氏血脉才能开启。”
她想起父亲临终前口传的《盐井诀》,其中"龙纹九转,贝符为钥"的秘法曾让她以为只是传说。当贝串第三枚贝壳嵌入井壁凹槽时,整面石壁突然震动,露出深不见底的阶梯。
井下的景象让随行将士倒吸凉气。
巨大的地下空间被盐晶覆盖,五艘改良型楼船静泊在卤水池中,船身的青铜装甲在火把下泛着冷光。更令人心惊的是船首安装的拍竿——这分明是隋炀帝征高丽时设计的"镇海舰",史载早已毁于辽东之战。曹云抚过船体铭文,突然用匕首刮开青苔:"贞观二年重修于幽州..."她的声音在空旷的井窟中回荡,这意味着在当今圣上推行休养生息之时,有人暗中重建了前朝战舰。
李震在舵楼发现的关键证据更令人不安:半页被盐水浸透的账册,详细记录着军械走私的路线,落款处赫然盖着渤海郡公的印鉴。文官的手指在"沧州铁坊"四字上停顿,这正是去年以"修缮漕船"为由获批设立的官办工坊。
与此同时,渤海湾正掀起入冬以来最猛烈的风浪。李世民站在御舰"镇海号"的舵楼上,玄色披风在狂风中猎猎作响。根据曹云破译的潮汐密报,今日午时三刻将有叛军与高句丽船队在"龙吐珠"海域交易。
帝王的目光掠过波涛汹涌的海面,注意到远方若隐若现的船影正以奇怪的阵型移动。
“陛下,风向突变!”
老舵工的惊呼声中,原本的西北风突然转为东南,这对处于下风处的唐军极为不利。李世民却露出成竹在胸的微笑——这正是曹云今晨通过潮汐信标传来的警示中提到的"龙转头"异象。她特意在密报中注明:"东南风起时,敌舰必借浪势突袭左翼。"
当第一艘敌舰冲破浪涛时,唐军新型"破浪弩"齐声咆哮。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敌舰竟然也装备着类似的弩机,双方箭矢在空中相撞,迸发出刺眼的火花。更蹊跷的是,敌舰始终与唐军保持特定距离,仿佛在等待什么。李世民敏锐地发现,敌舰的移动轨迹暗合某种潮汐规律,这绝非普通水匪所能为。
午时三刻,海面突然出现巨大漩涡。叛军舰队列成奇特阵型,借着旋涡的引力突然加速。李世民立即下令变阵,却见曹云乘着小艇破浪而来:“陛下,他们在模仿渔帮的'鲨群阵'!”
她的呼喊被风浪撕扯得断断续续,但手中的令旗却舞得精准异常。
原来叛军早已渗透渔帮,学会了利用潮汐的战术。危急时刻,曹云夺过舵轮,操纵御舰完成个惊险的急转,这个动作看似冒险,实则精准利用暗流避开了敌舰的合围。
当她扯下伪装成装饰的贝壳阵列时,海水突然泛起磷光——这是她预设的石灰反应带,遇水即燃的特性让敌舰陷入火海。望着在烈焰中挣扎的敌舰,李世民忽然想起昨日曹云献上的《防火帆制法》,这个看似柔弱的渔家女,早已为今日之战做足准备。
当海面上的胜负渐分时,曹云却带着精锐小队重返盐井深处。她在父亲遗留的航海日志中发现关键线索,指出盐井下藏有叛军与境外往来的核心证据。在某个布满盐晶的密室中,她找到了令人震惊的真相。
密室里堆满镶着金边的文书,详细记录着太子承乾与高句丽、契丹等势力的盟约。
最关键的是一套完整的潮汐密码本,证明叛军通过操纵漕运水位来传递情报。曹云在清点物证时,偶然触动机关,墙壁上浮现出用盐晶拼成的巨大海图——上面标注着未来半年各港口的潮汐变化,以及计划袭击的路线。
她抚摸着图上"朔望大潮"的标记,想起父亲曾说过的"沧海倒灌"之灾。叛军计划在特定时间炸毁堤坝,制造人工海啸淹没沿海重镇。
在墙角暗格中,曹云发现了半枚鱼符,这鱼符与她随身携带的那半枚恰好能合成完整。
合符瞬间,底部露出细小的刻字:"赠云娘,沧海为聘"。落款日期是前些日子——正是李世民初遇她后不久。这个发现让曹云怔在原地,原来帝王早已...此时井外传来厮杀声,叛军残部发现密道被破,竟狗急跳墙地杀来。曹云果断引爆预设的石灰炮,趁着白雾弥漫带证据突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