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殿岁末家宴的暖意尚未在皇城消散,其如同平静湖面已如投入硕大的巨石,已经在汴京官场最幽深的角落激起层层暗涌。皇家无秘事,何况是太后当众考校皇长子治国理念这等惊天大事!
“以孝为心,以法为行。心正则行端,法立则家国宁。”短短数语,如同被无形的信风,一夜之间吹遍了汴京所有够资格知晓宫廷秘闻的府邸、衙署、清贵门庭。每一个字都被反复咀嚼、拆解、揣摩,试图从中窥见那位少年亲王深藏不露的锋芒以及可能未来帝国的走向。
韩琦府邸,书房内炉火暗红。老相国独自一人对着一盘残局,修长的手指捻着几根花白长须,锐利的目光落在棋盘上,心思却不知飘向何方。他口中低低重复着那句“心正则行端”,良久,才似从梦中惊醒般,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复杂情绪:“非池中之物啊!这潭水,终究要被他搅动了。” 他轻轻放下一枚棋子,那落子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富弼府邸,药香弥漫的病榻前。富弼半倚着软枕,听着长子富绍庭低声转述家宴情形。当听到“以孝为心,以法为行”时,这位久病的老臣浑浊的眼中骤然爆出一缕精光!他猛地咳嗽了几声,喘息稍定,才哑声道:“滴水……不漏!太后……她……”他顿了顿,声音更低,“她最后捻动佛珠……应该是默许了。此子……已得两宫之心!储位……稳如磐石了!”他疲惫地闭上眼,心中却翻腾着惊涛骇浪——这平静下的惊雷,比他预想的来得更快、更猛!
枢密院值房内,曾公亮推开案头堆积如山的西北军报,目光落在其中一份关于西夏入寇的急报上。他拿起朱笔,却未批阅,指尖无意识地在“西夏”二字旁敲击着,目光却投向虚空,内心落在另一个名字上——“颍王”。他沉默片刻,提笔在那份军报的空白处,重重写下两个字:“可”。墨迹淋漓,力透纸背!
朝堂重臣的沉默与震动,传递着一个清晰无误的信号:那位以“温良恭俭”、“孝顺好学”闻名的少年亲王,其少年老成的心智与超越年龄的言论,已然获得了帝国最高权力核心圈层无声的、却也是最有力的认可!储位之争,尘埃落定!未来大宋的航船,是这位王爷来执掌!更精明的目光,则投向了另一处——颍王的婚事!
这位即将成为帝国未来核心的亲王,至今尚未定下正妃!这绝非小事!正妃人选,牵动着无数家族、派系、甚至未来朝堂格局的神经!一时间,京中适龄高门贵女的名录,在无数深宅大院的密室里被反复掂量、推演。勋贵、外戚、清流文臣……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目光灼灼地盯着颍王府那扇紧闭的大门。
就在这暗流汹涌之际,一个身影悄然深深进入了高皇后的视野之中。
向府向家。
门第虽非顶级显赫,却也是世代将门,家风清正。府中嫡长女向氏,年方十九,正值妙龄。其父向经,时任虞部员外郎,官位不高,却以持身清正、处事公允闻名。向氏自幼受教于闺阁,不仅容貌端丽,更难得的是性情温婉沉静,知书达理,尤善女红中馈,更兼有将门之女的坚韧与大气。她曾随父在地方任上小住,亲见民间疾苦,心怀仁悯,非寻常闺阁女子可比。其沉稳内敛、端庄大气的风评,早已在汴京上层闺秀圈中悄然流传。
皇后高滔滔,作为颍王生母,对长子婚事自然格外上心。她早已暗中留意京中贵女,向氏那份不张扬、不浮躁、沉稳有度的气质,正合她心意。加之向家门风清正,无复杂党争背景,更是难得的清净。
家宴后,高皇后心中那杆秤,已悄然向这位向家女儿倾斜。她已数次在英宗枕边婉转提及,英宗亦觉此女家风甚好,可堪良配。虽未明旨,但宫中风向已悄然转变。向府门前,近来也多了几分若有若无的关注目光。
颍王府书房。窗扉紧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窥探。红泥小火炉上煨着一只精巧的茶壶,壶嘴喷吐着袅袅白汽,室内茶香馥郁,暖意融融。
赵顼一身素色常服,盘膝坐在主位的蒲团上,仪态闲适。他面前摊开着一幅巨大的《西北边陲堪舆图》,羊皮纸泛着古旧的光泽,上面用浓淡不一的墨色勾勒出山川河流、关隘堡寨,其中“西夏”二字,用朱砂笔圈出,猩红刺目,如同大宋身体上的一块巨大的、不断让大宋流血,却不能愈合的伤疤。
下首两侧蒲团上,坐着两人。左侧是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许将(字定臣),右侧则是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轻人——昭文馆校书郎沈括(字存中)。沈括虽官职不高,却以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算学水利而闻名于太学及部分清贵圈子。此次被颍王召见,他心中既感意外,又隐隐有几分激动。
赵顼提起紫砂壶,为二人面前的定窑白瓷盏续上滚烫的茶汤。水汽氤氲,模糊了地图上狰狞的线条。他放下壶,指尖轻轻点在那片猩红的“西夏”区域,声音平静无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