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村的新屋静静地卧在冬日的暖阳下,茅草覆盖的屋顶泛着柔和的金色微光,土黄色的墙壁也显得比平日温暖几分。村子里处处洋溢着忙碌而欢快的气息,孩子们在新修整的场院上追逐,妇人们坐在门前一边做着活计一边闲话,每个人的眉梢眼角都带着对新年、对新生活的期盼。炊烟袅袅升起,混合着蒸煮食物的香气,让这个小村庄显得宁和而充满生机。
然而,这片小小的安乐窝之外,整个关中大地却沉浸在这个冬天格外的肃杀与艰难之中。
时为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第一个新年,并未如人们祈祷般迎来预期的祥和与丰饶。去岁关中地区水旱不调,灾情终于在这个冬天彻底爆发,酿成了严重的饥荒。凛冽的寒风刮过原野,卷起的不仅是枯草雪沫,更有深入骨髓的粮尽恐慌。恐慌如同无形的瘟疫,在城乡之间蔓延。长安城内的米价如同断了线的纸鸢,失控地一路飙升,直至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一斗米竟值绢帛一匹!这对于寻常百姓家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无数人家灶冷烟熄,嗷嗷待哺者不可胜数。
深宫之内,年轻的皇帝李世民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惊心动魄,此刻肩头压着的是整个天下的重任。他眉宇紧锁,凝结着化不开的忧色。他深知,天下初定,人心浮动,此次大饥荒若处置稍有失当,刚刚树立起威望的贞观新政恐将尽失民心,动摇国本。
“陛下,今年关中急报,泾阳、三原等地已有百姓以榆皮、泥土充饥,流民日渐增多……如今正值隆冬,天寒地冻,这些流民恐怕……”房玄龄手持奏疏,语气异常沉重,每一个字都像敲在心头。
李世民猛地从御案后站起身,大步走到殿门旁,推开殿门,望着窗外灰蒙蒙、压抑的天空,决然道:“不能再等了!传朕旨意:即刻令有司打开长安、洛阳两地的义仓、常平仓,广设粥棚,平价粜粮,全力赈济关中灾民!宫中自朕以下,全体缩衣节食,减膳撤乐,所有用度,除必要祭祀、军国大事之外,一律从简!省下的每一文钱、每一粒粮,悉数用于赈灾!”
这道带着皇帝决心的旨意迅速颁行天下。尽管初创的唐帝国府库并不充盈,但皇帝以身作则、与民共度时艰的姿态,极大地感染和激励了百官。庞大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一车车宝贵的粮食从官仓中运出,驶向各个受灾县乡。这些粮食虽仍是杯水车薪,却如同无尽黑暗中的一支支火把,给了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一丝活下去的微光与希望。
然而,李世民清醒地知道,开仓放粮只能解一时之急,绝非长治久安之策。几日后的一个清晨,他召来了心腹重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于两仪殿内秘密商议来年乃至更长远的国之大计。
殿内炭火盆烧得正旺,噼啪作响,却似乎驱不散弥漫在君臣心头的那片寒意。李世民指着御案上摊开的巨大地图,目光扫过关中平原,沉声道:“玄龄、克明(杜如晦字)、辅机(长孙无忌字),饥馑之苦,犹在眼前,刻骨铭心。开仓放粮乃不得已而为之的救急之策,然仓廪有尽,民心无穷。朕之所忧,不在今冬,而在明岁,在往后之年年岁岁。诸位爱卿,有何良策,可使我大唐百姓再无饥馑之虞,享太平丰年?”
房玄龄率先开口,声音沉稳:“陛下,当务之急,乃大力劝课农桑,同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今春耕在即,应严令州县官吏深入乡里,督导生产,贷给种子农具,确保田亩不失其时。同时,需认真检括户口,推行均田令,使民有恒产,方能安心耕作,此乃固本之策。”
杜如晦随即补充,思路清晰务实:“房公所言极是。此外,水利为农之本,万不可废。关中历经前朝战乱,原有水利工程如郑白渠、龙首渠等多有淤塞毁坏。臣建议,待开春天暖,应立即募集民夫,由朝廷选派干吏督导,系统整修关中主要灌渠。如此,纵使来年天时不协,亦有人力可恃,可保部分收成。”
长孙无忌则从制度层面建言,目光长远:“陛下,或可仿效前朝积谷备荒之古制,于各州县设立‘义仓’。令每亩地纳粟二升,或据收成情况分等收取,储之于乡,由当地德高望重之耆老共同掌管,遇灾荒之年则就地开仓赈济。如此可免长途转运之耗损,亦能最为及时地救民于水火,稳定地方。”
李世民凝神静听,不时微微点头,目光随着臣子们的建言而愈发明亮。他将几位股肱大臣的建议一一记在心中,沉吟片刻,最终斩钉截铁地总结道:“善!便依此议!来年贞观二年,朝廷首要之务便是‘抚民以静,大力发展农桑’。均田令要严格落实,水利要大兴修,义仓之制也要尽快详定章程,推行天下。朕要让这天下百姓,皆知我贞观朝廷,是与他们休戚与共的!”
重大国事初步议定,殿内凝重的气氛稍稍缓解。就在这时,殿外侍卫高声通报,派往民间查访的百骑司统领紧急求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