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携带着那筐沉甸甸、沾着泥土芬芳的“祥瑞”和记录着无价技术的简册,几乎是风驰电掣般地返回了皇宫。他的心跳一路都未曾平复,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杜家村那堆积如山的景象和“亩产二十石”这个如同惊雷般的数字。甫一入宫,他立刻下令,紧急召见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中书令房玄龄、兵部尚书杜如晦以及谏议大夫魏征四人。地点就定在两仪殿旁的侧殿,命令急切,气氛非同寻常。
当四位重臣步履匆匆地赶到侧殿时,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凝重与急切。陛下端坐于御案之后,面色是前所未有的严肃,甚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而御案之上,赫然摆放着几块形态奇特、红皮沾土的块茎,几穗颗粒饱满、金黄耀眼的谷物,以及几卷墨迹犹新的麻纸卷册。四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均已雪亮:必有石破天惊的大事发生!
“诸位爱卿,平身。看座。”李世民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挥手示意,目光灼灼地指向案上之物,“都上前仔细看看!这便是朕今日所得之物,或可解我大唐当下燃眉之急,乃至奠定千秋万代之粮仓基石!”
房玄龄自然是知情者,但此刻依旧面色凝重,微微颔首。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三人则怀着巨大的疑惑与好奇,趋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些他们闻所未闻的作物,仔细端详,触手所及,是泥土的粗糙和果实沉甸甸的实在感。
李世民示意房玄龄,将杜家村所见所闻,尤其是那骇人听闻的亩产量,以及杜远其人的神秘非凡,简明扼要地向三位同僚叙述一遍。
随着房玄龄清晰而带着激动颤音的叙述,侧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变得越来越沉重压抑,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声音在回荡。当“亩产二十石甚至更高”这几个字如同重锤般砸出时——
“嘶——”长孙无忌猛地倒吸一口凉气,手中的红薯差点脱手,他难以置信地抬头看向陛下,又看向房玄龄。
杜如晦身躯猛地一震,另一只手下意识地去扶案几,指尖微微发白,他是真正管理过具体民生政务的,太清楚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
就连一向以铁面刚正、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着称的魏征,也瞬间瞳孔放大,呼吸一窒,颌下的胡须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脸上每一道皱纹都刻满了“难以置信”四个字!
“陛下!房相所言……句句属实?二十石?一亩地?!”杜如晦的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而陡然拔高,甚至带上了几分嘶哑。
“千真万确!乃朕与玄龄、知节亲眼所见,亲手所掂!杜家村打谷场上,金玉堆积成山,绝非虚言!此物名为红薯,彼物名为玉米。”李世民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他指向那几卷麻纸,“此乃那种植此物的少年杜远,所献上的栽培之法、储藏之技,事无巨细,皆记录于此!”
震撼!无与伦比的震撼席卷了在场的每一位重臣!
短暂的死寂之后,长孙无忌率先从巨大的冲击中挣扎出来,他强压下几乎要破胸而出的激动,语气变得异常急促而清晰,充满了政治家的敏锐与警惕:“陛下!此乃天赐祥瑞,国之大幸,社稷之福!然则,福兮祸之所伏!此二物产量如此惊世骇俗,一旦消息有丝毫走漏,必引天下震动!四方觊觎者、心怀叵测的破坏者必将如闻到血腥的豺狼,蜂拥而至!首要之务,绝非急于昭告天下或推广,而是立刻、马上、绝对保密!并即刻将杜家村,尤其是那少年杜远,列为最高等级,调动一切力量,严密保护起来!绝不能有丝毫闪失!此乃第一要务!”
“辅机(长孙无忌字)所言极是!字字珠玑!”杜如晦立刻接口,他的思维飞速运转,变得极其缜密,“当下至关紧要之事有二:其一,正如辅机所言,倾力保护,将危险隔绝于外!其二,令杜家村今年所产之粮,除却村民必要之口粮外,其余务必一粒不剩,全部留作种粮!一颗红薯、一粒玉米都绝不容许外流!要立刻选派绝对可靠得力之干将,最好能文能武,以采购、协助或是其他不易引人怀疑的名义进驻杜家村,实则行监督保护之实,并协助那杜远,确保所有种粮万无一失,安全过冬!”
魏征此刻也从最初的震惊中彻底恢复过来,他沉吟片刻,朗声开口,声音依旧带着刚正不阿的基调:“陛下,长孙相公与杜相公所言,乃老成谋国之道,臣深以为然。然,对待那献宝少年杜远,朝廷需格外慎重,思虑周全。其年纪尚幼,心性未定,骤得大名厚赏,非但其自身恐难以承受,骄纵之心或生,更可能招致无穷祸患,成为众矢之的。臣以为,其功甚伟,然赏暂不宜过厚、过显于朝堂。可先由陛下予以口头嘉许,承诺其功已记下,并厚赐其村,减免赋税,赏以布帛,安其心。对其人,待来年以此种粮于官田大规模试种成功,确证其功绩,天下皆知此物之利乃源于彼时,再行封赏,则可水到渠成,名正言顺,天下归心,这本身亦是对他的一种深层次保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