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远送走那位气场强大的“粮商李二郎”后,一颗心其实始终悬在半空,七上八下,难以真正落定。献出粮种是发自真心,毫无保留,但将如此足以震动天下的重宝,以及全部的希望,托付给一个仅仅见过两次面、底细不明的“皇家商人”,终究像是一场豪赌,让他坐立难安。他一边强自镇定地指挥着村里最后的秋收扫尾工作,一边时不时就下意识地抬眼望向村口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眼神里交织着期盼与忧虑——既盼望好消息早日传来,又害怕希望落空,或者等来的是无法预料的变数。
就在这种焦灼的期盼几乎要达到顶点时,第二天下午,村口竟然真的再次响起了熟悉的马蹄声!杜远的心猛地一跳,快步迎出去,果然看到“老李”三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再次出现!与昨日分别时相比,“老李”脸上虽然难掩疲惫,但眉宇间那股压抑不住的振奋与急切之色,却如同暗夜中的火把,清晰可见。
杜远见状,心中顿时一块大石落地,涌起一阵狂喜,连忙将三人再次请进他那间简陋却整洁的书房。这一次,他甚至亲手用粗陶碗给三人倒了水(虽然只是清澈的白开水),眼神灼灼,充满了亟待解答的询问。
李世民也没卖任何关子,接过碗喝了一大口,便目光灼灼地看向杜远,语气激动却刻意压低了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天大的秘密:“杜小郎君!幸不辱命!你昨日所托付之事,李某回去后便立刻设法,辗转呈报了上去!”
杜远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身体不自觉地前倾:“上面……陛下和宰相们……怎么说?”
“天大的好事!”李世民一击掌,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是由衷的喜悦,“陛下与房相、杜相、长孙大人等几位肱骨重臣得知此事,初时是震惊莫名,继而便是欣喜若狂!他们将此二物视为天降祥瑞,佑我大唐的国之重宝!”
杜远听到这里,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长长地、深深地吁出了一口憋了许久的浊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灿烂的笑容,真心实意地赞道:“太好了!陛下圣明!朝廷诸公贤达!”
“不仅如此!”李世民的语气更加热切,眼中闪烁着开创历史的兴奋光芒,“陛下深思远虑,认为如此利在千秋的祥瑞,绝不能仅靠杜家村一村之力缓慢留种繁衍,那样太慢,恐误了拯救苍生的时机!必须抓住眼下这最关键的时机,集中力量,尽快培育出足够推广天下的海量种粮!为此,陛下与几位相公连夜商议,定下了一个绝妙的计划!”
他示意一旁的房玄龄(老房)来详细说明。房玄龄上前一步,习惯性地捋了捋胡须,眼中闪烁着老练而智慧的光芒,用清晰而富有条理的语言,将那个被命名为“金谷计划”的宏伟蓝图和盘托出:朝廷将秘密招募绝对可靠的人手,调拨充足的官牛官马、精良农具、粮食物资,进入这片三面环山的天然宝地,大规模开垦那长达二十余里、肥沃却未充分利用的谷地,将其全部变为顶级良田,专司培育红薯和玉米良种!
杜远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睛越睁越大,越来越亮,当听到要将整个山谷都变成育种基地时,他忍不住猛地一拍大腿(差点拍到面前的矮桌上),兴奋地低吼出声:“妙啊!陛下圣明!房相杜相长孙大人高见!此计大善!真是太善了!如此一来,集中力量,最多只需一两年,天下无数嗷嗷待哺的百姓便能真切受益!这比我们杜家村自己闷着头种,快了何止百倍千倍!杜远在此,代天下苍生,谢过陛下天恩,谢过诸位贤臣!也谢过老李您居中奔波,鼎力举荐!”他是真的激动了,声音都有些发颤。这个计划完全超越了他的预期,精准地解决了他最大的顾虑——效率!朝廷的力量一旦介入,其组织力和资源调动能力,根本不是他一个小村子可以想象的。
李世民和房玄龄见杜远不仅没有丝毫抵触,反而理解得如此透彻,支持得如此痛快,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欣慰和赞赏。李世民笑道:“小郎君深明大义,胸襟广阔,心系万民,李某佩服!既然如此,那这‘金谷计划’,便算得到了你这‘始创者’的鼎力支持了!朝廷会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人手物资进驻……”
“等等!”杜远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极其重要的事情,猛地抬手打断了李世民的话,脸上兴奋的神色迅速被一种深沉的思索所取代。
李世民三人心里同时“咯噔”一下,瞬间紧张起来。莫非他临时反悔了?或是要提出什么难以满足的条件?侧殿内的气氛一下子又绷紧了。
只见杜远微微蹙眉,沉吟了片刻,仿佛在仔细推敲着什么,然后才抬起头,眼神清亮而坦诚地看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个让在场三位大唐最高决策者都目瞪口呆、完全意想不到的建议:
“老李,朝廷要派人来开荒育种,这是天大的好事,我举双手赞成。但我有个不情之请,或者说……一个想法,关于朝廷最好派遣什么样的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