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垦殖团的开荒事业已如一架调试精良的马车,在程处默雷厉风行的驱动和杜远高瞻远瞩的掌舵下,沿着既定的轨道稳健前行。杜远因此得以从繁琐的日常督导中解脱,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
那日犒军火锅宴上的欢声笑语与众人脸上洋溢的满足感,至今仍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这简单而炽热的美食,仿佛蕴藏着奇特的凝聚力,能极大地鼓舞士气、温暖人心。他想到杜家村的乡亲们日后耕耘辛劳,若能时常围炉而坐,共享一锅滚烫鲜美的火锅,岂非一桩美事?
于是,他召来两位常年奔波于长安、办事机敏可靠的村民,取出自己精心绘制的图纸——那上面是一种远比当下唐代“古董羹”更为精巧的锅具:不仅锅体中间设有隔断,可同时容纳两种汤底(鸳鸯锅),配套的铜炉还带有中空的烟囱结构,能有效拔风,使炭火燃烧更旺,也更容易调节火力。杜远将图纸和一袋沉甸甸的铜钱交给他们。
“有劳二位辛苦一趟,去长安城里寻那手艺顶尖的铜匠或铁匠铺子,依此图样,打造三十套这样的锅具。其中二十四套,分赠村里每户人家,算是咱们垦殖团的一份心意。剩余六套,直接送至我家中便可。”杜远细致地吩咐道。
两位村民接过那设计精妙的图纸和分量十足的钱袋,又听闻是惠泽全村的好事,顿时又惊又喜,胸脯拍得作响,连连保证必定办得妥帖周全,随即满怀兴奋地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途。
正当杜远沉吟着下一步是优先推进作物育种试验田,还是兴办家禽养殖场时,程处默风风火火地寻了来,古铜色的脸庞上带着野外勘察归来的兴奋红光,声如洪钟:
“杜公子!俺带人摸到山谷最里头了!”他大手一挥,情绪激昂,“就在那条小河发源的山坳底下,俺看呐,那地方简直是老天爷赏赐的,专为修水库而生的宝地!”
杜远一听,精神大振:“速速详细道来!”
程处默口手并用,极力描述着所见的地形。杜远凝神静听,脑海中山谷深处的景象迅速与他自己先前勘察的记忆叠加、印证,很快便得出了确切的结论——那里确是一处修建水库的理想之地,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谷尽头,两侧山峦仿佛被巨力猛然推拢,骤然收缩形成一个天然的“葫芦口”,宽度急剧变窄,宛若一道自然形成的门户。而在这“葫芦口”之内,地势却豁然开朗,呈现出一片广阔而相对平坦的洼地,活脱脱一个巨大无比的“聚宝盆”,拥有极其充裕的空间来囤积从群山中汇集而来的丰沛水源。
“葫芦口”处,河床及两侧山体并非松软土质,而是裸露或深埋着坚硬无比的岩层。这为修建拦水大坝提供了无比稳固的天然地基,足以承受未来浩大水体的巨大压力,极大地规避了坝体崩毁的风险,堪称省时省力的天赐基座。
此处正是山谷小河的源头所在,数条主要的山涧溪流在此交汇,泉眼遍布,水源不仅充足,而且四季不绝。每逢雨季,四面八方的山洪奔涌至此,水量极为可观,完全能满足水库的蓄水需求。
水库上游的集水区域(汇水面积)规模适中,既能有效收集足够的降水与山泉,保证库容,又不至于广阔到在暴雨时产生无法控制的恐怖洪峰,尺度拿捏得堪称完美。
“妙!妙极!”杜远越听眼眸越亮,猛地一击掌,脸上洋溢着发现宝藏般的喜悦,“程将军,你这发现功莫大焉!此地确是修建水库的不二之选!此事应立为当前首要之务,必须立刻着手进行!”
两人当即拍板,果断从垦荒队伍中抽调部分精干人力,由杜远亲赴现场统筹规划,程处默调派麾下得力人手协助,金谷垦殖团的又一项重大工程——水库建设,即刻拉开了序幕。
杜远迅速勾勒出建设蓝图:
充分利用“葫芦口”的天然地形,就地取材,开采山石、挖掘黏土、烧制石灰,以传统的夯土技术结合石砌工艺,构筑一道坚固无比的夯土石芯坝,彻底将上游来水锁于“聚宝盆”中。
在主坝一侧地势较低且利于导向农田的区域,预先开挖一条设有闸门控制的引水渠,作为未来灌溉网络的总源头。同时,在另一侧较为坚固的山体上,审慎开凿一条高程经过精确计算、略低于坝顶的溢洪道,作为水库的“安全阀”,确保即使在特大暴雨时,多余洪水也能由此宣泄而出,绝不会危及大坝安全。
组织人力,彻底清理未来蓄水区域内的树木、大型灌木及杂物,减少蓄水后有机物腐败对水质的影响。
霎时间,山谷最深处的宁静被彻底打破。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沉重有力的夯土号子声、临时导流渠中水流改道的哗哗声,与远方开荒队伍隐约传来的动静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改造自然、兴修水利的雄浑乐章。
而这座正在孕育中的水库,一旦建成,对于整个金谷乃至杜家村而言,其裨益将是深远而难以估量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