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蝗虫之法,经由皇帝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氏在金殿之上亲自“认证”并带头食用,其公信力和号召力瞬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
朝廷的政令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向帝国各州县。公文不仅详细说明了捕捉、处理、油炸的方法,还贴心地配上了简单的图示,确保即便是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个大概。
更厉害的是,那些从长安返回各地的商贩、差役、小吏,他们成了最好的活体广告。茶余饭后,市井街头。
他们唾沫横飞地描述着朝堂上那惊世骇俗的一幕:皇后娘娘如何凤驾亲临,御厨如何当众操作,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相公们如何从惊恐万分到吃得津津有味……讲到兴起,甚至有人当场支起小油锅,掏出一包早就准备好的干蝗虫(或现场捕捉),就地演示起来。
“瞧见没?就这么简单!掐头去尾,油锅里一滚,撒把盐!香掉眉毛!”商贩一边操作,一边招呼围观的人,“都来尝尝!皇帝陛下和娘娘都夸好的东西!”
民间对此的反响堪称轰动,其过程充满了戏剧性。起初,绝大多数百姓的反应是难以置信和本能的排斥。
“啥?吃蚂蚱?官府疯了吧?”
“那是灾虫!吃了要倒大霉的!”
“皇上和娘娘真吃了?不能吧……定是那些官老爷糊弄咱们的!”
怀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当地方官府(在朝廷严令和魏征的天子剑威慑下)不得不认真起来,组织衙役和招募来的厨子,在城门口、集市上当众架起油锅,将那令人头皮发麻的蝗虫倒入滚滚热油中,随着“刺啦”一声巨响和那股奇异焦香的弥漫,围观人群的态度开始动摇。
总有那么几个胆大的,或是饥肠辘辘的流浪汉,或是好奇心重的少年,在官差“尝一个赏一文钱”的鼓励(或者说诱惑)下,紧闭双眼,哆哆嗦嗦地将那金黄的虫子放入口中。
下一刻,他们脸上的表情从视死如归变成了惊愕,再到狂喜!
“唔?!香!真他娘的香!”
“咔嚓咔嚓……好吃!像炸小鱼!比炸小鱼还脆!”
“官爷!再给一个!”
有了这些“先驱者”的现身说法,再加上那勾人食欲的香气不断攻击着鼻腔,越来越多的人放下了心理戒备,加入了试吃的行列。质疑和恐惧迅速被惊叹和兴奋的浪潮所淹没。
“老天爷!没想到这祸害庄稼的玩意儿,炸一下竟这么好吃!”
“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金口玉言,还能有假?这是给咱们指了条明路啊!”
“这哪是灾虫?这是天上掉下来的肉啊!不要钱的肉!”
“陛下圣明!皇后娘娘贤德!这是活菩萨啊!”
一时间,“油炸蚂蚱”(百姓更习惯称蝗虫为蚂蚱)成了风靡大唐南北最时兴的吃食。田间地头,再也看不到百姓对着蝗虫跪地哭泣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男女老少,尤其是孩童们,拿着网兜、布袋,甚至脱下衣服当工具,兴奋地追逐捕捉蝗虫,欢声笑语不断,仿佛那不是灾难,而是一场收获的盛会。
家家户户的灶房里,但凡有点油星的,都飘起了炸蝗虫的独特焦香。茶楼酒肆也迅速跟进,将“油炸金蝉”、“干煸天鸡”等雅号列为招牌下酒菜,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市井街巷,随处可见“一碟蝗虫,半斤浊酒”的惬意景象。
人们对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赞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皇帝在百姓心中,不再是遥远而威严的天子,而是能体恤民情、甚至能与民同食“害虫”的圣明之君;
皇后更是贤淑无畏、母仪天下的典范,为了百姓福祉竟能亲临朝堂,行此惊世之举。帝后的声望,在这场全民食蝗的运动中,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这股席卷全国的“吃蝗”热潮,直接导致了一个杜远未曾预料到的“甜蜜的烦恼”——原本在杜远建议下设立、门庭若市的杜家村蝗虫收购点,突然变得门可罗雀!
起初几天,还有零星的村民送来几筐,后来就几乎绝迹了。负责收购的村民蹲在空荡荡的收购点前,看着远处田野里兴高采烈抓蝗虫自家吃的乡邻,哭笑不得地对杜远汇报:“公子,没人来卖蝗虫了!
现在十里八乡的人,自己抓了自己就炸着吃了!都说这么香的好东西,自己吃都不够,撒上椒盐还能当下酒菜,谁还舍得拿来卖那一文钱?连小娃娃都揣着口袋满地里找呢,找到大的还跟小伙伴炫耀!”
杜远闻言,先是愕然,随即忍不住拍腿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这真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炎黄子孙深入骨髓的吃货本性和对美食的追求,果然是最强大、最原始的驱动力,远比任何行政命令和金钱悬赏都来得有效。
他立刻下令停止了收购业务,那专门用来处理蝗虫的一千精锐“家丁护院”,也被“老李”派人来紧急调往他处,毕竟帝国其他地方更需要这些人手去扑灭真正的灾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