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远从长安回到金谷,夕阳将这片刚刚经历荣耀与喧嚣的土地染得一片暖黄。秋收仍在继续,但秩序已然井然。他并没有沉浸在被封县子的喜悦中,而是立刻叫来了本家兄弟杜子腾和杜子鄂。
站在那两间略显简陋、与他如今身份已极不相称的茅草房前,杜远看着眼前这两位从一开始就跟着自己奔波、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的兄弟,神色认真。
“子腾,子鄂。”杜远开口道,“金谷的规模越来越大,往后与长安、与朝廷各部、与外面各路商贾的打交道也会越来越多。咱们自家人,必须得有能顶上去的人。”
两兄弟闻言,立刻挺直了腰板,眼神灼灼地看着杜远。
“从今天起,子腾,你就是金谷对外的总管事。所有与朝廷官员的对接、赋税账目的厘清、大宗货物的进出,都由你主要负责。”
“子鄂,你心思细,腿脚勤快,你就是金谷对外的采买和联络管事。长安城里的消息打听、日常用度的采购、与各府邸下人的走动,你来操持。”
“名义上,你们就是我这金谷县子的管家!遇事不要慌,拿不定主意的,随时回来问我。但该你们拿主意的,就要大胆去干!干好了,年底分红,少不了你们的大头!”
杜子腾和杜子鄂听着杜远的安排,激动得脸色发红。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到如今掌管着偌大金谷对外事务的“管家”,这简直是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两人重重抱拳,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远哥放心!我们一定拼尽全力,绝不给您丢人!绝不给金谷丢人!”
杜远欣慰地拍拍他们的肩膀:“好!我相信你们!去忙吧,尽快把各项事务接手过来。”
就在杜远安排内部事务的同时,几辆标志着礼部和工部的马车也驶入了金谷。为首的官员恭敬地向杜远传达了皇帝的旨意:陛下见杜县子仍居陋室,于心难安,特旨命礼部勘测规划,工部调拨能工巧匠及物料,为杜远修建一座符合其爵位身份的别院。皇帝还特意口谕:“院子不妨修得宽敞些,朕日后常来,也好有个舒坦地方落脚。”
这无疑是莫大的恩宠。杜远谢恩之后,礼部的官员便开始勘测选址,工部的匠师则围着杜远那两间茅草房指指点点,开始规划如何建造一座配得上“金谷县子”府邸的别院。金谷顿时又增添了一股建设的热潮。
于此同时,杜荷怀揣着杜远给的详细图纸和从杜子腾那里支取的两千贯巨款,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儿。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走马斗鸡的莱国公府二公子,而是肩负着九位大佬(包括皇帝和他爹)期望的“金谷丰登楼”项目经理!
他带着杜子腾拨给他的十几名杜家村出来的、手脚麻利又绝对可靠的年轻后生,以及自己在东市地面上那些熟悉三教九流的门路,立刻全身心扑在了酒楼的装修大业上。
那栋位于东市十字路口的三层楼宇,被里里外外仔细丈量。建筑面积果然惊人:一楼开阔,足有一千平方米;二楼同样宽敞,也是一千平方米;三楼稍小,亦有五百平方米。杜荷严格按照杜远图纸上的规划进行改造:
一楼被设计成开阔明亮、气氛热闹的大堂。原先不必要的隔断全部打通,整齐地排列上足足五十张结实耐用的柏木八仙桌,每张桌子配四条长凳,将来这里便是普通食客和慕名而来者大快朵颐的地方。柜台(杜远称之为“收银台”)设在一角,背后是巨大的酒架和菜品展示牌(待制作)。厨房设在后院相连处,开了巨大的传菜口,保证出菜效率。
二楼则被隔成了三十个大小不一的独立包间。每个包间都起了雅致的名字,如“青纱阁”、“红苕轩”、“金谷堂”等,内部按照杜远的要求,注重私密性和隔音,装修更为精致,桌椅换成了更舒适的红木圆桌和靠背椅,墙上预留了挂字画的位置。这里需要提前预订,是招待有身份的客人、洽谈生意、举办宴席的所在。
三楼最为特殊,只有五个极其宽敞、装修极尽奢华的大包间,且不直接对外开放。杜远的指示是:需提前至少三天预订,并且要经过“审核”(具体审核标准杜远没说,但杜荷猜测定然与身份或由哪位东家引荐有关)。这里将是接待最顶级贵宾的地方。
整个装修工程,杜荷完全按照“大唐顶级”的标准来搞。木材要用最好的,漆料要环保无味的(杜远特意强调),地砖要铺平整光滑的,窗户纸要换最透亮的,灯盏要配最明亮的。他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亲自监督,那副认真的劲头,让他爹杜如晦知道后都啧啧称奇,暗道杜远这小子还真有办法。
另一边,杜远安排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也同步进行。李世民(老李)果然没食言,很快通过内侍省送来了三十名年纪在十六到十八岁、样貌清秀、手脚伶俐的宫女。
杜远亲自对她们进行了为期数天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微笑服务、礼貌用语、熟悉菜单(目前是口授)、端盘技巧、以及最重要的——绝对保密和忠诚教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