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贞观四年年底(公元630年)。大唐帝国这艘巨舰,仿佛驶入了一片前所未有的风平浪阔之境,航速迅捷而平稳。
那场席卷天下的粮食大丰收,尤其是红薯与玉米这两种“天赐祥瑞”的全面推广,如同最强劲的东风,彻底击溃了萦绕在中原大地上空千百年的饥馑幽灵。
官仓满溢,粟米陈陈相因;民仓丰实,户户炊烟不断。即便是最穷乡僻壤的农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也第一次出现了对明日笃定而踏实的笑容,取代了祖辈相传的、对青黄不接时月的深深忧虑。
四海之内,一种自隋末以来久违的、蓬勃向上的生机,如同春草般疯狂滋长,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
而在这片浩荡的盛世气象之中,杜家村,这个坐落于京畿之地却又超然物外的村落,更是宛若一颗被精心打磨后的璀璨明珠,散发着令人目眩神迷的独特光芒,吸引着整个帝国的目光。
如今的杜家村,早已褪尽了昔日的贫瘠与蒙昧,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村口那条曾经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黄土小路,早已被平整坚实、可并行四辆马车的水泥大道取代,道上车马络绎,驼铃与车轮声终日不绝。
长安城里,那座声名远播的“金谷丰登楼”终日宾客盈门,喧嚣鼎沸。其内飘散出的奇异香气,能勾得行人驻足,远飘数里之外。
酒楼所用的食材,大多来自村中自建的、规模庞大的养殖场和利用琉璃与暖道技术建造的温室大棚,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富贵餐桌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其所推出的红烧肉、玉米烙、爆炒时蔬等新式菜肴,风靡整个长安饮食界,日进斗金已不足以形容其火爆。
村外远处,规模宏大的水泥工坊日夜轰鸣,高大的烟囱冒着白烟,如同巨兽吞吐。
产出的灰色粉末(水泥)不仅供应着杜家村自身那一片片白墙灰瓦、整齐划一、洁净宜居的屋舍建设和道路硬化,更是通过朝廷工部的渠道,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帝国四方,用于修筑坚固的官道、庞大的水利设施乃至边关雄关要隘,已然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那神秘的琉璃工坊依旧守卫森严,每次举行拍卖,仍能引得四方豪商巨贾云集,一掷千金,为杜家村和皇家内帑带来令人咋舌的巨额财富。
而“金谷丰酿”所出的各色美酒,更是超越了单纯的商品,成为了达官显贵宴席上彰显身份与品味的标配,往往一坛难求,有价无市。
财富如同滚雪球般以惊人的速度涌入杜家村,其地下库房里的铜钱串子堆积如山,绢帛锦缎塞满巨柜,真正到了“钱多得不知该如何花”的境地。
杜远不得不持续地、近乎挥霍般地加大投入:一方面,不断扩建各类工坊,吸纳来自天下四方的流民、手艺人,提供优厚的薪酬和住所,使其安居乐业;
另一方面,则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大力投资于未来——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的“金谷医学院”已然落成,药王孙思邈及其众多弟子在此潜心钻研医学、培养医护人才,声名远播,求学者络绎不绝;
而宽敞明亮的“金谷学堂”里,每日清晨便传出朗朗读书声,村里乃至附近村庄的适龄孩童,无论贫富,皆可在此免费接受启蒙教育,学习文字、算数,甚至还有一些杜远亲自编撰的、有趣的格物基础知识,启迪智慧。
整个杜家村,处处可见忙碌而充满干劲的身影。工匠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农夫照料着高产的土地,学子埋头苦读,医者悬壶济世……各行各业井然有序,又和谐交融,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富足安康、远超世人想象的盛世田园画卷。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里独特而融洽的氛围。由于太上皇李渊长期在此颐养天年,皇帝李世民和朝廷众位重臣频繁往来,村民们早已见惯了这些天潢贵胄、紫袍公卿。
最初的敬畏与拘谨过后,淳朴的村民们发现,这些“了不得的大人物”在杜家村的地界上,似乎格外地平易近人,尤其是有他们无比敬爱的“杜先生”在中间从容周旋、谈笑风生,便也逐渐放下了心防,恢复了往日的自然与热情。
于是,便出现了一幅幅在大唐其他任何地方都绝无可能见到的奇妙景象:
李世民穿着一身不起眼的常服,在村里溜达,兴致勃勃地查看新安装的、效率更高的水车,旁边可能会有个叼着旱烟袋的老农,很自然地走上前,甚至伸出粗糙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这个动作每次都吓得后面乔装改扮的侍卫魂飞魄散,差点就要拔刀),熟稔地打着招呼:“哟,老李又来瞅新鲜啦?瞧瞧俺们这新弄的大家伙,比工部发下来的那批好使唤多了吧?还是杜先生有法子!”
李渊更是彻底褪去了太上皇的光环,融入了这里的市井烟火,成了村民们口中独一无二的“李老丈”。
他时常背着手,慢悠悠地晃到某户人家的院门口,瞅瞅院里金灿灿新收的玉米棒子,点评一下屋檐下晾晒的、油光锃亮的腊肉,甚至到了饭点,会被热情好客的主人硬拉上桌:“李老丈,赶巧了!今天家里按杜先生教的方子炖了只肥鸡,香得能馋死个人!来来来,别客气,添双筷子,咱爷俩喝两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