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仿佛只是弹指之间,贞观四年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便在漫天渐起的喜庆气氛中悄然而至。
杜家村早已褪去了平日的素装,披上了浓墨重彩的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上了红艳艳的春联,那墨迹酣畅淋漓,内容却并非寻常文绉绉的诗句,多是杜远提供的诸如“五谷丰登粮满仓,六畜兴旺财源广”、“家和万事兴,人勤春来早”之类接地气又寓意吉祥的大白话,透着朴实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盼。
屋檐下,一盏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在微寒的空气中轻轻摇曳,洒下温暖的光晕。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诱人的香气——是大铁锅里咕嘟咕嘟炖煮着的、肥瘦相间的红烧肉浓香,是油锅里翻滚着的、炸得金黄酥脆的肉丸子和麻花的焦香,还有新蒸的年糕那甜糯的蒸汽味道。
孩子们的欢笑声、追逐打闹声比平日里更加响亮清脆,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洒满了村子的每个角落。
就在这片浓浓的年节喜庆氛围蒸腾到顶点时,村口忽然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格外热闹的动静。
竟是皇帝李世民,携长孙皇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长乐公主李丽质,还有被乳母小心翼翼抱在怀里、刚满两岁、粉雕玉琢宛如玉娃娃般的晋王李治,一家子穿着虽用料考究、却并未过分隆重繁琐的常服,浩浩荡荡、却又其乐融融地出现在了杜家村,显然是来给在此颐养天年的太上皇李渊拜年来了。
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瞬间就传遍了整个村落。若是放在大唐任何其他地方,皇帝陛下御驾亲临,百姓早就吓得魂飞魄散,跪伏一地,连大气都不敢喘了。
但在杜家村,村民们闻讯后,先是惊讶,随即便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欢迎,仿佛来的不是九五之尊,而是久未走动的亲戚。
“陛下一家子都来啦?太好了!正好俺家刚出锅的炸酥肉和肉丸子,热乎着呢,得让陛下和娘娘他们也尝尝鲜!”
“太子殿下和公主殿下也来了?快去看看,龙子凤孙,肯定俊得跟年画娃娃似的!”
“哎哟,快看乳母怀里那个小不点,就是晋王殿下吧?真真跟玉做的似的,太招人稀罕了!”
村民们自发地、熙熙攘攘地聚集到村口和主路两旁,脸上洋溢着热情而淳朴的笑容,如同迎接远道而来、极为重要的贵客。
他们不再行那五体投地的跪拜大礼,而是按照杜家村日渐形成的习惯,纷纷拱手作揖,嘴里热络地喊着“陛下新年好!”“娘娘万福金安!”“给老丈拜年啦!”(这声“老丈”自然是喊给眉开眼笑的太上皇李渊的)。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也早已习惯了杜家村这种独特而融洽的氛围,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丝毫没有天家的架子,也学着村民的样子,频频拱手回礼,甚至还会停下脚步,和相熟的村民寒暄几句,问问年货备得如何。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虽然骨子里还带着天潢贵胄的矜持,但在父母的影响和这扑面而来的热情感染下,也努力学着样子,略显生涩地拱手。
长乐公主李丽质则早已像一只欢快的小鹿,提着裙摆跑向了村里几个相熟的小姐妹,分享着从宫里带来的、造型精美的点心,银铃般的笑声格外悦耳。
被乳母抱在怀里的小晋王李治,睁着一双乌溜溜、清澈无比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热闹非凡、充满生机、与冰冷肃穆的皇宫截然不同的新奇世界,偶尔被某个胆大的村童凑过来做个夸张的鬼脸,逗得他发出咯咯的、奶声奶气的笑声。
李渊更是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身上穿着杜柳氏特意为他赶制的新棉袍,暖和又舒适,笑得合不拢嘴,挨个摸着孙儿们的头,享受着这寻常百姓家最常见、却于帝王家最难能可贵的天伦之乐。
他甚至像个急于炫耀自家宝贝的孩子,亲自带着李世民一家,在村里溜溜达达,如数家珍般地展示着杜家村这一年来的新变化——新修的、灌溉效率极高的水泥水渠,在寒冬里依然生机勃勃、产出新鲜蔬菜的琉璃温室大棚,以及那传出朗朗读书声、让他倍感欣慰的“金谷学堂”……
这一幅幅君民同乐、温馨祥和、其乐融融的景象,如同带着温度的暖流,深深地触动了躲在人群后方、默默观望的王萱。
在她过往十几年被严格灌输的认知里,皇帝应是高踞九重云端、威严莫测、令人不敢直视的存在,百姓见到圣驾,唯有匍匐在地、战战兢兢、屏息凝神。
可在这里,眼前的一切彻底颠覆了她的想象。皇帝一家子,就像寻常人家的儿孙,趁着年节,热热闹闹地回来探望家中最尊长的老人,共享天伦。而村民们对待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尊敬,有真诚的喜爱,有热情的好奇,却唯独没有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难以逾越的隔阂。
那种流淌在空气中、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和亲近感,是无论如何也伪装不出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