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太极殿。
经历了昨日宫门外那山呼海啸般的民情汹涌与天子毫不掩饰的雷霆之怒,今日的朝堂气氛凝重得如同化不开的浓墨。
文武百官依照品阶垂首肃立,宽大的袍袖遮掩着或许正微微颤抖的双手,人人眼观鼻,鼻观心,竭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但空气中那根无形的弦却绷紧到了极致,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揣测与不安。
尤其以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为首的几家世家官员,更是面色晦暗,眼神低垂,仿佛脚下不是光滑的金砖,而是烧红的烙铁,每一步都踏在家族的命运之上。
李世民高踞于御座之上,玄色龙袍衬得他面容肃穆,不怒自威。他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下鸦雀无声的群臣,如同鹰隼巡视着自己的领地,最终,那平静却蕴含着不容置疑力量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昨日长安城之喧嚣,万民之激愤,诸卿皆已亲见,亲闻。”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在每个人的心头上,“民情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昭然,朕不敢或忘。
为畅通朝廷政令,宣喻圣人教化,明辨天下是非,以正寰宇视听,朕决定,即日起,设立‘长安报’为朝廷官报,由门下省统筹管辖,特命魏征,总领其事,一应规章制定、人员调配、内容审核,皆由其负责。”
此言一出,底下顿时泛起一阵极力压抑的细微骚动,如同平静湖面下暗流涌动。
虽然不少嗅觉敏锐者已猜到经历昨日之事,朝廷绝不会无动于衷,但直接设立官报,并将这柄刚刚展现出恐怖威力的“双刃剑”交由以铁面无私、刚直不阿闻名朝野的魏征掌管,这决断之果决,方向之明确,依然让许多人心头剧震,寒意顿生。
然而,更让他们心惊肉跳的还在后面。
李世民略作停顿,目光变得愈发锐利,语气也带上了一层不容置疑的律法寒意:“自即日起,凡于大唐境内,欲刊印、散发此类报纸文书者,无论官民,皆需至魏征处详细报备,陈明办报缘由、刊载内容,经官府审核许可,由朝廷统一颁给‘报刊凭信’,方可准予发行。
未经许可,私设报坊,擅发文书,传谣惑众,煽动是非者,一经查实,即以扰乱治安、图谋不轨论处!轻则罚没家产,戴枷示众,重则流放千里,下狱论死!诸卿,对此,可有异议?”
“臣等无异议,陛下圣明!” 百官齐声应和,声音洪亮整齐,试图掩盖各自翻腾的心绪。
寒门出身或与世家关联不深的官员,大多心中暗喜,觉得此法若能不偏不倚地执行,或可打破世家大族长期以来对舆论和信息的垄断,为自己争取一线发声之机。
而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官员,尤其是五姓七望的代表,心中已是翻江倒海,惊惧交加。他们瞬间就洞悉了这“报备许可制”背后隐藏的森然杀机——这等于将民间一切公开发声的渠道,彻底、合法地攥在了朝廷,具体而言,是攥在了龙椅之上那位和那位以“人镜”自诩的魏征手中!
他们以往那些通过门生故吏、掌控地方言论、暗中散布利于己方消息的娴熟手段,从今往后将寸步难行!
那杜远弄出来的“妖物”,竟在转眼之间,就化为了陛下手中悬在他们头顶的、寒光闪闪的利剑!一种强烈的、近乎窒息的憋闷与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死死攫住了他们的心脏。
然而,让他们更加错愕,甚至有些措手不及的,紧随其后。
宣布完关于报纸的定策,李世民话锋倏然一转,语气平淡得仿佛只是在议论今日的天气,说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另,杜家村杜子腾,忠勇可嘉,勤勉任事,于筹办报务诸端,颇有新颖见地,特擢升为将作监丞,协理魏征,处理报务相关具体事宜。”
将作监丞?一个区区从八品下的微末官职?这等芝麻小官的任命,在平日里,甚至连吏部寻常的铨选文书都未必需要详细记录,更遑论拿到这庄严肃穆的太极殿早朝上来由天子亲口宣布!陛下今日此举,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长意味,不言自明!
刹那间,无数道目光,或惊疑,或审视,或嫉恨,或好奇,如同密集的蛛网,齐刷刷地聚焦到了站在大殿最末尾、刚刚出列躬身谢恩的那个年轻人身上——杜子腾。
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象征低品阶的绿色官袍,在这朱紫满堂的殿宇中本应毫不起眼,但此刻,他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他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沉静似水,在那一片或老迈或圆滑的面孔中,显得格外突兀而醒目。
“杜子腾?杜家村人?”
“听闻是那杜远的左膀右臂,曾为其挡过刀!”
“陛下此举……这是要将那杜家村,正式纳入朝堂体系啊!”
百官心中瞬间电光石火般闪过无数念头。陛下这哪里是简简单单地封赏一个官职?这分明是在给那个神秘的杜家村,给那个屡屡创造出不可思议之事的杜远,一个名正言顺、行走于阳光下的官方身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