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远与长孙无忌那惊动朝野的三月赌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最初激起了滔天巨浪和无数议论揣测。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尤其是当杜远大婚的吉日逐渐临近,那关乎盐铁专营和身家性命的赌约,在这桩席卷了整个杜家村乃至长安部分圈子的喜事面前,竟也如同大河奔流中翻起的一朵稍大些的浪花,迅速被更宏大、更喜庆的浪潮所淹没、覆盖,暂时沉寂了下去。
吉日清晨,繁忙伊始
大婚当日,天光尚未大亮,杜家村便已彻底苏醒,沉浸在一片欢腾与忙碌之中。
杜远被窗外隐约传来的喧闹声和村里孩童们兴奋的奔跑嬉笑声唤醒。他推开窗,带着草木清香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整个村庄早已披红挂彩,从村口那座气派的石牌坊,到每一条蜿蜒的巷陌,再到每一户人家的屋檐窗棂,无不悬挂着鲜艳的红绸、精致的灯笼和寓意吉祥的剪纸。
空气中弥漫着烹制喜宴菜肴的诱人香气,混合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织就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盛世欢歌图卷。
“郎君,该起身梳洗更衣了。” 老管家杜忠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小厮,捧着叠放整齐、绣工繁复的大红婚服,笑容满面地走了进来。尽管杜远平日里随性,但今日这婚礼的流程,却是半点也马虎不得。
从清晨的沐浴更衣,到梳理发髻,佩戴象征身份的玉带、锦囊,每一步都有讲究,直把杜远折腾得够呛,心中连连感叹这古人的婚礼实在是“甜蜜的负担”。
而最令杜远动容的,是杜家村全体村民自发、倾尽全力的参与。几乎不用杜忠过多安排,村民们便按照早已商量好的分工,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村中的妇人们早早聚集在临时搭建的露天灶台旁,洗切烹炸,将杜远带来的各种新奇食材和传统美味,变成一道道令人垂涎的佳肴;汉子们则负责搬运桌椅、维持秩序、接待源源不断前来的宾客;年轻的姑娘小子们,则穿着干净的新衣,负责引导客人、传递物品,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悦和骄傲。
他们看向杜远的目光中,充满了最质朴也最真挚的感恩。是杜远,让他们摆脱了饥饿与贫困,过上了如今这十里八乡都羡慕的富足生活;是杜远,让他们读书识字,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也是杜远,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希望。
今天,是他们“杜家村的神奇村长”的大喜之日,他们要用最饱满的热情,将这场婚礼办得风风光光,热热闹闹,以此回报杜远的恩情于万一。
日上三竿,杜家村已是车水马龙,宾客盈门。
朝中与杜远交好或有意结交的官员、勋贵们络绎不绝。程咬金、秦琼、尉迟恭等一众武将国公,依旧是那般豪爽做派,人未至声先到。
“哇哈哈哈!杜小子,总算盼到你成家立业的这一天了!”程咬金声若洪钟,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蒲扇般的大手重重拍在杜远肩上(幸好杜远早有准备,运了口气才没被拍趴下),他身后跟着的亲兵抬着好几个沉甸甸的箱子,“俺老程没啥好送的,几坛子御酒,还有几件战场上得来的小玩意儿,给你和新娘子添个彩头!”
秦琼则显得温文许多,笑着递上一个锦盒:“知远你见多识广,寻常物件想必不入眼。这是一对和田玉如意,寓意吉祥,愿你们夫妇往后万事如意。”
尉迟恭则嘿嘿笑着,送上的是一对造型古朴、寒光闪闪的短匕:“俺觉得,这个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实在!居家旅行,防身必备!”
就连一向严肃的魏征,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送上的是一套亲手抄录的《礼记》,寓意深远。
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则多是送上一些雅致的文玩、字画或是寓意美好的金银器皿。他们的贺礼虽不似武将们那般张扬,却也价值不菲,心意十足。
杜远一一笑着回礼,感谢诸位同僚的厚爱。整个前院,充满了勋贵官员们互相寒暄、调侃杜远终于“结束单身”的笑语,气氛热烈而融洽。
杜远的那些年轻伙伴们,如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以及程处默、秦怀玉等一众小公爷,更是早早便聚在了一起。他们可不管什么朝堂礼仪,围着身穿大红喜袍、更显俊朗的杜远,嘻嘻哈哈地打闹着。
“远哥,一会儿迎新娘子,可不能让你轻易过关!我们可是准备了好多难题!”李承乾挤眉弄眼地说道,显然是要好好行使一下“拦门”的权利。
李泰则拿着一个精巧的机关锁,坏笑道:“杜兄,这是我新做的小玩意儿,你要是解不开,可得给大伙发红包!”
李恪则比较“阴险”,低声笑道:“我已打听好了萱姐姐身边的侍女,她们可是准备了不少‘考验’,远哥你可要小心了!”
程处默、秦怀玉等人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在迎亲路上好好“为难”一下杜远。年轻人的欢笑与活力,为这场盛大的婚礼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趣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