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的冬日,湿冷刺骨,江风如刀。然而刘备心中求贤的火焰,却越烧越旺。司马徽“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话语,日夜在他耳边回响。在初步稳定江夏防务,并与刘琦进一步巩固关系后,他决意亲往隆中,拜访那位传说中的“卧龙”诸葛亮。
此番出行,张合与文丑皆跟随。
择一晴日,刘备命人备好薄礼,只带张合、文丑及十数名精干亲随,轻装简从,乘舟溯汉水而上,往襄阳方向而去。
一顾茅庐,风雪闭门
一路打听,方知隆中位于襄阳城西,山峦叠翠,地势清幽。及至山脚,但见林木萧疏,一条小径蜿蜒而上,通往深处。询问山间樵夫,确知诸葛先生便居于此山之中。
众人下马步行,踏着积雪未消的山路,来到几间掩映在修竹苍松间的茅草屋前。但见柴扉紧闭,唯闻松涛阵阵,清泉潺潺,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文丑环顾四周,见茅屋简陋,不禁皱眉,低声道:“主公,那诸葛亮不过一介村夫,竟劳动主公大驾亲临?未免太过!”
张合虽未言语,但目光扫过茅屋,眼神中也掠过一丝不以为然。他久在袁绍麾下,所见名士无不居华屋、乘骏马,如此隐居山野者,若非真有大才,便是徒有虚名之辈。
刘备正色道:“二位将军岂不闻‘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贤才居于陋室,正显其志趣高洁,岂可以貌取人?” 他整了整衣冠,亲自上前,轻叩柴扉。
片刻,一童子开门而出。
刘备躬身施礼,态度极为谦和:“劳烦童子通禀,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卧龙先生。”
童子眨了眨眼,回道:“先生今早外出,归期未定。”
刘备心中一阵失望,仍耐心问道:“可知先生往何处去了?”
童子摇头:“先生行踪不定,或访友,或游学,或于山中静坐,小人不知。”
此时,天色渐晚,山风愈寒,竟飘起细碎雪花。文丑忍不住道:“主公,既然不在,不如先回,改日再来。”
刘备望着漫天飞雪,沉吟片刻,对童子道:“既如此,备不便打扰。待先生归来,烦请转告,刘备曾来拜访。” 他留下名帖礼物,这才带着众人,踏雪下山。张合见刘备神色如常,毫无愠色,心中微动。
二顾茅庐,疑云再生
回到江夏,刘备处理了几日军务,心中始终惦念隆中之行。探听得诸葛亮已回隆中,便再次准备礼物,仍唤张合、文丑同行。
时值深冬,天寒地冻,道路更难行走。文丑颇有怨言:“主公,何须如此?遣一使者召之即可,若其不来,便是不识抬举!”
张合亦道:“主公礼贤下士,天下皆知。然一而再往访,若其仍避而不见,恐有倨傲之嫌,于主公声望有损。”
刘备摇头,目光坚定:“昔齐桓公五往求见小臣稷,方得一见。今备欲求安天下之大贤,岂因道路艰难、些许颜面而止步?二位将军,欲成大事,需有海纳百川之胸襟,金石为开之诚心。”
二人见刘备意决,不再多言,只得随行。
再次来到隆中草庐,却见柴扉依旧紧闭。叩门良久,方有一青年文士开门,自称是诸葛亮之弟诸葛均。
刘备施礼问道:“备特来拜见卧龙先生,不知今日可在?”
诸葛均还礼道:“家兄昨日应友人崔州平之邀,出外闲游去了,或驾小舟游于江湖,或访僧道于山岭,或寻朋友于村落,或乐琴棋于洞府,行踪莫测,归期亦不定。”
刘备闻言,怅然若失。两次皆不遇,莫非天意如此?还是这诸葛亮,当真无意出山?
文丑按捺不住,语气已带不满:“我家主公两次亲临,诚意足矣!汝兄何故屡屡避而不见?”
诸葛均神色不变,淡然道:“家兄去留,均不敢过问。将军请回。”
刘备急忙制止文丑,再次对诸葛均恭敬道:“既如此,备不便久扰。区区薄礼,聊表心意,望先生笑纳。他日备当再来拜谒。” 留下礼物,怏怏而回。
归途之中,文丑愤愤不平:“主公,我看这诸葛亮,分明是徒有虚名,故意摆谱!何必再费心力!”
张合虽未附和,但眉宇间也凝聚着疑虑。两次扑空,他也开始怀疑,这“卧龙”是否值得主公如此折节下交。
刘备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心中亦是思绪万千。但他想起司马徽那笃定的眼神,想起徐庶临行前的郑重推荐,一种直觉告诉他,此人绝非虚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次不见,便二次,二次不见,便三次!若其果有大才,莫说三次,便是十次,备亦往矣!”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让张合、文丑为之动容。
三顾茅庐,隆中对定乾坤
回到江夏,刘备斋戒三日,沐浴更衣,选择一吉日,决意三往隆中。此次,关羽、张飞得知,皆欲同往,仍只带张合、文丑。
张合、文丑见主公如此郑重,心中那点不满与疑虑也被冲淡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好奇与期待,究竟是何等人物,能让主公执着至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