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王振正在司礼监值房内批阅奏章,忽见一名身着绛紫色宫装、神色肃穆的女官缓步而入。她年约四十,面容端庄,步履沉稳,正是太皇太后张氏身边最得力的女官苏尚仪。
“王公公,”苏尚仪微微欠身,声音平和却不失威严,“太皇太后懿旨,请您即刻往仁寿宫便殿一见。”
王振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心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悸。太皇太后素来深居简出,若非重大事宜,极少亲自召见内臣。他面上却立即堆起恭顺的笑容,起身整了整绯色袍服:“有劳苏尚仪亲来传话,咱家这便随您前去。”
穿过重重宫阙,王振的心绪随着脚步起伏。他暗自思忖着近日的所作所为——构陷张环一事虽做得干净利落,但难免留下痕迹;在朝中安插亲信的动作,或许也过于明显。太皇太后虽已还政,却仍如一只锐利的鹰隼,时刻注视着朝堂的风吹草动。
仁寿宫便殿内,熏香袅袅,陈设古朴典雅,与紫禁城其他宫殿的富丽堂皇迥然不同。太皇太后张氏端坐在紫檀木嵌螺钿扶手椅上,身着常服,未戴凤冠,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她手中捻着一串沉香木念珠,目光平静却深邃,仿佛能洞穿人心。
王振趋步上前,恭敬地行跪拜大礼:“奴才王振,叩见太皇太后,恭请太皇太后金安。”
殿内一片寂静,唯有念珠相碰的细微声响。太皇太后并未立即让他起身,而是静静地注视着他伏地的身影,那目光虽不凌厉,却带着千钧之重,压得王振几乎喘不过气来。
良久,太皇太后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玉石相击:“王振,你近日,很是忙碌啊。”
王振心头一紧,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却强自镇定地回道:“回太皇太后,奴才蒙皇上信任,执掌司礼监,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恐辜负圣恩。”
“圣恩?”太皇太后轻轻重复着这两个字,语气中听不出喜怒,“你可知,这‘圣恩’二字,重若千钧?内臣侍奉君王,当时刻谨记本分。昔日前朝王振之事,你可曾知晓?”
王振伏在地上的身躯微微一颤。前朝宦官王振专权误国,最终身死族灭,这是每个宦官都熟知的教训。他连忙叩首:“奴才深知前车之鉴,从不敢忘!奴才每每思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行差踏错,有负太皇太后与皇上厚望!”
“如履薄冰?”太皇太后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念珠,目光陡然变得锐利起来,“咱家看你倒是步履从容,威风得很呐!张环一案,你办得可真是‘雷厉风行’!”
王振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窜起,他知道这才是今日召见的真正缘由。他不敢抬头,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惶恐:“太皇太后明鉴!张环罪证确凿,供认不讳,奴才……奴才只是依律办事,不敢有丝毫徇私!”
“依律办事?”太皇太后冷笑一声,站起身来,缓步走到王振面前,“好一个依律办事!那咱家问你,张环的诗文,当真是怨望谤君?那账册,果真毫无破绽?那些被牵连的官员,个个都是结党营私之辈?”
她每问一句,声音便提高一分,威严的气势压得王振几乎抬不起头来。“王振,你别以为咱家久居深宫,就不知道外间之事!皇帝年幼,信赖于你,你更应洁身自好,谨慎持重,辅佐幼主,匡正朝纲!而不是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弄得朝堂上下乌烟瘴气,人人自危!”
王振伏在地上,连连叩首,前额触碰在冰凉的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太皇太后教训的是!奴才知错!奴才一时糊涂,办事操切,有负太皇太后教诲!奴才罪该万死!”他的声音带着哭腔,表演得天衣无缝。
太皇太后停在他面前,垂眸看着他颤抖的肩背,目光复杂。她深知宦官的势力一旦坐大,后果不堪设想,但眼下朝局需要稳定,皇帝对王振又极为依赖,她也不能做得太过。
“你起来吧。”良久,她终于叹了口气,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记住你的身份,记住你的本分。大明的江山,是朱家的江山,不是任何人的玩物。若是有人忘了这一点……”
她的话没有说完,但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就在这时,太皇太后的目光转向殿外,声音转冷:“将人带上来。”
只见两名健壮的内侍押着一个小宦官走进殿来。王振抬眼一看,心中顿时一沉——这正是他安插在仁寿宫附近、负责打探消息的心腹小太监德顺!此刻德顺面色惨白,浑身抖如筛糠,眼中满是恐惧。
“这小奴才,”太皇太后声音冰冷,“不安分守己,整日在各宫门窥探,搬弄是非,乱传消息。坏了我宫里的规矩!”
她转向苏尚仪,淡淡吩咐:“拖到殿外,重责三十杖。让所有人都看看,不守本分、窥探宫禁是什么下场!”
“遵旨!”苏尚仪躬身领命,对那两个内侍使了个眼色。
德顺吓得魂飞魄散,哭喊着:“太皇太后饶命!王公公救命啊!”他的目光哀求地看向王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