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诏看着那清晰的对照图表,不由眼中放光,他一直在明军军队,对明军的编制非常熟悉,对照赵子龙的编制他觉得还是这套更简洁有效。
于是就忍不住兴奋的说道:“妙啊!有了这军衔,谁大谁小,一目了然!就算是不同部队的兵凑到一起,也能立刻知道该听谁的!这比朝廷那套混乱的武官散阶实用多了!”
“具体授衔细则,由军务处会同总政务部人事司尽快拟定。”
赵子龙最后下令:“首批授衔,主要依据现有职务、战功和能力。我们要让每个兄弟都知道,只要努力,就有晋升的希望!要让这身军装和肩上的星星杠杠,成为人人向往的荣耀!”
会议结束后,整个兴国军体系都为之震动。
军制改革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兴国军上下。
无论是莱州基地、泰山新基,还是远在西海五岛的海军陆战队,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兴奋与期待交织的氛围中。
那传说中的“肩章”、“军衔”,成为了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
经过军务处和总政务部人事司连日来的紧张评议与核查,首批授衔名单终于确定。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莱州基地中心广场上,举行了兴国军历史上第一次隆重的集体授衔仪式。
广场四周旌旗招展,正中临时搭建了一座木质高台。
台下,参与授衔的甲种师、海军及总部机关的代表官兵,按建制列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清一色的靛蓝新军装,绑腿扎得结实,虽然军衔肩章尚未佩戴,但那挺直的脊梁和昂扬的精气神,已然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更外围,则是闻讯赶来观礼的众多民众,人山人海,翘首以盼。
赵子龙身穿特制的、尚未佩戴军衔的深蓝色将官礼服,健步登上高台。
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宋应星、柳如烟等文武高层分列两侧。
关月贞作为司仪,声音清亮地宣布授衔仪式开始。
首先由卢象升宣读《兴国军军衔条例》总则,明确了军衔的意义、等级和晋升途径。
随后,重头戏到来。
“授衔开始!”
关月贞高声道,“首批授予少将军衔者: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
在万众瞩目下,曹文诏代表军方宿将、卢象升代表总政、孙传庭代表战略谋划三人出列,登上高台。
赵子龙亲自将绣有金色松枝和一颗金星的少将肩章,郑重地别在他们的肩头。
台下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曹文诏激动得脸色通红,抚摸着肩章,仿佛年轻了十岁。
接着,授予大校、上校军衔,包括了刘七(亲卫司司长,授大校)、海军司令(授大校)、各甲种师暂定师长(授上校)以及柳如烟(贸易和情报部长,文职大校,肩章是金底毛笔)等核心部门负责人。
然后是中校、少校……随着一批批军官上台,从赵子龙或卢象升手中接过代表各自等级的肩章,台下相应部队方阵便会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尤其是当一些战功卓着的营、连级军官被授予尉官军衔时,他们麾下的士兵更是激动得嗷嗷叫。
“看到没!咱们连长是上尉了!”
“嘿嘿,咱们排长也混上中尉了!下次打仗,咱也跟着升!”
荣誉感、归属感和向上的动力,在这一刻终于算是被充分调动起来。
授衔仪式极大地提升了士气,但也并非全是和谐之音。
仪式结束后,赵子龙回到书房,秘书司林婉儿便送来了一份由稽查司侯三密报的情报。
“主公,授衔名单公布后,大部分官兵欢欣鼓舞,但也有少数人私下有些议论。”
林婉儿轻声汇报:“主要是一些原官军出身、自恃资历老的军官,对部分年轻、但战功或能力突出的同僚晋升较快,心中略有不服。还有……个别读书人出身的文职,对与武职同殿授衔,且初期级别不低,微有诟病,觉得有失‘体统’。”
赵子龙闻言,并不意外,只是笑了笑:“水至清则无鱼,人有私心杂念很正常。告诉侯三,密切关注,但暂时不必动作,只要不违反军纪,发发牢骚随他们去。要用事实和战绩说话,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套军衔制度才能真正树立起威信。”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不过,若有谁敢阳奉阴违,甚至拉帮结派,破坏团结,那就别怪我赵子龙不讲情面,正好拿来做典型,以儆效尤!”
“是,属下明白。”
林婉儿点头应下。
“另外,”
赵子龙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向西北方向:“柳如烟那边有新的消息吗?洪承畴和那些流寇,动静如何?”
“正要向主公汇报。”
林婉儿连忙道,“根据最新情报,洪承畴虽全力剿匪,但流寇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等部声势愈壮,已突破山西,有流入河南、北直隶之势。朝廷震动,恐有调遣更多兵马围堵之议。此外,登莱巡抚孙元化大人,似乎也对我们在泰安的动作有所察觉,多次询问曹文诏将军,虽被曹将军搪塞过去,但长久下去,恐生变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