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城下,旌旗蔽日,营垒连绵。
来自各镇的明军援兵,以左良玉部为核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中军大帐内,气氛肃杀,一场决定下一步军事行动的会议正在进行。
主帅左良玉端坐首位,他面色沉毅,目光如电,扫视着帐下诸将。
这些将领包括通州总兵杨御蕃、保定总兵刘国柱、蓟门总兵邓玘、昌平总兵陈洪范、义勇总兵刘泽清等,还有山东当地的部队,大家虽经历莱州之围的挫败,但此刻大军云集,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士气已然重振。
诸位,
左良玉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孔逆有德,穷寇也!有莱州新败,现又困守登州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士气低迷,已成瓮中之鳖!然困兽犹斗,登州城坚,叛军犹有火器之利,不可轻敌。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登州地图前,手指点向城池:我军当以泰山压顶之势,四面合围,断其一切外援与逃路,步步为营,挤压其生存空间,迫其内乱,或待其突围,聚而歼之!
众将纷纷点头应是,大家都认为现在的孔有德已是瓮中之鳖。
经过所有人商议,最后确定下来一套具体的围剿方略。
首先,就是陆上铁壁合围。
以左良玉本部精锐为主力,配属杨御蕃、刘国柱等部,负责主攻登州西、南两个方向,构筑坚固营垒,挖掘壕沟,设置拒马,架设火炮阵地,日夜不停地进行佯攻和炮击,消耗叛军兵力与物资,施加最大压力。
邓玘、陈洪范部则负责北面,封锁通往沿海的道路,防止叛军从此方向窜入山区或与其他小股叛军汇合。
其次,为防止从海上逃跑,制定了海上锁链封锁。
鉴于孔有德仍有一定的水师力量,且有渡海投敌的企图,左良玉特别强调水陆同时围堵。
他命令熟悉水文的登州总兵吴安、水战经验丰富东江总兵黄龙率领各自水师,并协调附近卫所战船,严密巡逻登州外海,重点控制沿海岛屿等关键水道,形成一道海上封锁线,务必片板不得下海,彻底断绝叛军从海上逃跑或获取补给的任何可能。
再者,以攻心为上,瓦解叛军斗志。
左良玉并非一味强攻,此时己方已占据绝大的优势,可以运用攻心之计。
他下令将俘获的叛军士卒,经过简单甄别和教育后,择其老弱或意志不坚者,释放回登州城内,使其传播明军强大、己方军队弹尽粮绝、己方将领意欲孤身逃亡等等负面消息,加剧城内恐慌。
同时,不断用箭矢向城内射入劝降告示,言明只诛首恶孔有德、耿仲明,协从者只要弃暗投明,一律既往不咎,并可论功行赏。
诸位将军,
左良玉最后环视众将,语气森然:孔贼叛乱,祸国殃民,圣上震怒,天下瞩目!此战务必犁庭扫穴,尽歼丑类,扬我大明军威!若有畏缩不前者,贻误军机者,休怪本帅军法无情!
谨遵帅令!
众将轰然应诺,杀气盈霄。
军事会议结束后,各部军队都开始按照既定方略高效运转起来。
陆地上,无数明军士兵如同工蚁般,围绕着登州城挖掘壕沟,修筑土墙、炮台,一座座营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将登州围得水泄不通。
火炮被推上前线,不时对城头进行试探性轰击,轰鸣声震撼四野。
海面上,吴安邦、黄龙的船只穿梭巡逻,帆影点点,警惕地注视着任何试图靠近或离开登州港口的船只。
一道无形的海上枷锁已然铸成。
登州城,彻底成为风暴眼中一座绝望的孤岛。
明军张网已待,只待城内叛军粮尽援绝,士气崩溃,或是冒险突围,便可收网捉鳖,完成这最后的雷霆一击。
而左良玉,这位明末悍将,也正冷静地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
此时,孔有德派出的使者历经波折,躲过明军水师的巡查,终于在辽东一处偏僻海岸登陆,随后在后金哨骑的引导下,被带到了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在庄严而又充满异族风情的后金皇宫大殿中,使者战战兢兢地匍匐在地,呈上了孔有德的亲笔信。
端坐在宝座上的皇太极,仔细阅读着这封来自明朝重要叛将的乞降信,脸上虽然保持着威严,但眼中难以抑制地闪过一丝狂喜之色!
他早已对明朝那些威力巨大的火器,尤其是能轰开坚城的红衣大炮垂涎三尺。
如今,孔有德不仅主动来降,还要将成建制的军队、水师、以及他梦寐以求的火炮和熟练工匠一并送来,这简直是长生天赐予他的厚礼!
这将会极大弥补后金在攻坚能力和水师方面的短板,其战略意义简直无可估量!
此消彼长之下,胜利的天平无疑又会向己方大大倾斜。
皇太极立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宽容。
他亲自扶起使者,好言抚慰,赐予酒食,并给出了极其优厚、明确的承诺:只要孔有德率众来归,必封以王爵或等同于王爵的高官,其部下所有将士、工匠及家眷,也将妥善安置,保证人身安全和私人财产,并让他们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挥所长,尤其是火炮部队,将得到重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