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朝堂之上,分成两派,有的主战,有的主和,吵成一团。
吵着吵着就由政见之争,变成了党争,相互进行人身攻击。
这时,两党之外的保皇派则隐晦地提出:是否可向天朝上国,也就是大明,或……或后金…….
提到后金时,语气则是明显迟疑起来:……请求斡旋或援助?
但此议立刻遭到大多数官员,尤其是自诩朝鲜为小中华的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认为向外族求援是奇耻大辱。
朝鲜国王李倧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内心也是挣扎不已。
他既愤怒于领土被占,又担心如果战事不利,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同时更不愿轻易向明朝或者低头。
他是一个有着大野心的人,一直妄想趁机将朝鲜完全独立出来,脱离明朝和后金对自己的影响和掣肘。
经过激烈争论和权衡,最终,在主战派的强烈要求和维护国体的考量下,李倧决定采取军事行动。
任命李敏镐为讨伐使,抽调京畿道、黄海道等地兵马约一万五千人。
并命水师统制使元均率领水师战船配合,水陆并进,目标直指仁川这个前沿基地。
为了筹措军饷粮草,东拼西凑,好一段时间方才凑够。
对于最终和朝鲜的硬碰硬,赵子龙和其他主要的负责人早有这个打算。
同时,一直在关注着朝廷方面的动向,朝堂上一作出出兵征讨的决议,赵子龙他们就收到了消息,并且立即开始着手排兵布阵。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朝鲜讨伐军与兴国军海外兵团,终于爆发了首次大规模的正面冲突。
仁川城外。
李敏镐指挥朝鲜陆军主力,试图凭借兵力上的优势,一举荡平仁川前沿基地。
他排出了传统的步骑混合阵型,弓箭手居前,步兵持长矛、刀盾居中,骑兵两翼掩护,少量火绳枪兵散布阵中。
然而,当他们进入离基地约五六里之地时,兴国军阵地上突然响起尖锐的哨声。
隐藏在简易胸墙和沙包工事后的兴国军炮兵,首先开始进行炮击。
上百门火炮同时发出怒吼,炮弹呼啸着,准确地砸进朝鲜军队之中,而且炮弹不是传统的实心弹,炮弹中都装填了炸药,落地之后直接爆炸开来,在地上炸出一个个大坑,同时炮弹碎片直接扫倒一大片人。
当朝鲜军队,硬着头皮将队形推进到一里地之时,人员已经减员达到三成,队形也是混乱不堪。
朝鲜军队刚刚脱离了炮火,定下神来。
这时又是一阵哨响,兴国军的步兵,以三排轮射的方式,打出了密集而精准的燧发枪齐射!
砰!砰!砰!砰!
白烟弥漫,铅弹如同致命的蜂群呼啸而至!
朝鲜军前排的弓箭手和密集阵型的步兵如同割麦子般成片倒下,惨叫声此起彼伏。
他们的弓箭射程远远不及燧发枪,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还击。
李敏镐大惊,急令两侧的骑兵冲锋,试图冲乱对方阵型。
然而,兴国军阵中早已准备好的小毛驴轻型野战炮这时也开火了!
这是宋应星他们根据赵子龙想法研究的新玩意,是专门针对短文集团冲锋而研发的一种可以大面积覆盖的霰弹。
霰弹如同铁扫帚般横扫战场,朝鲜骑兵人仰马翻,冲锋势头瞬间瓦解。
整个战场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朝鲜军队的勇气在绝对的技术和战术代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一次非常明显的热武器对冷兵器的对决,兴国军对朝鲜军队已经完全形成了降维打击。双方士卒没有真正的正面接触,朝鲜军队就已经被打得直接溃败,士卒纷纷四散而逃。
李敏镐虽奋力弹压,但败局已定,只得在亲兵护卫下仓皇后撤,损失超过大半。
与此同时,元均率领朝鲜水师主力,包括板屋船、龟船等近百艘战船,试图进攻白翎岛。
他们经过近阶段的情报分析,得知白翎岛和仁川等地都是被同一批人所占据。
所以他们想从海陆两方面双管齐下,一举击溃这批占领者。
双方舰队在白翎岛周边,正面相遇。
朝鲜方面期望依靠龟船的防御和板屋船的数量优势,靠近兴国军船舰进行跳帮战。
毕竟他们战船上火炮和弓箭配置不多,同时射程比较近。
他们更习惯于发挥出人多势众、贴身肉战的战法。
但沈廷扬指挥的兴国军海军根本没有给他们靠近的机会。
他们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火炮和短和火铳多,而且射程远,打得准。
同时新建的舰船速度快,活动灵活。
有优势不用,那是傻子。
在战场上,就是在局部利用或者扩大自己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地消灭和杀伤对方。
五艘盖伦战舰利用其强大的帆装和舵效,始终占据上风位,同时与对方保持距离,以侧舷的重型火炮进行远程轰击。
轰隆——!
巨大的炮弹划破长空,精准地砸向朝鲜船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