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西县(今青岛)沿海,自古便是渔盐之利所在。
但今日,这片位于大陈版图东缘的海湾,却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事。
海湾内,风平浪静,天高云淡。
不同于汴河的喧嚣、北疆的肃杀,此处的空气中弥漫着咸腥湿润的海风气息,耳边回荡的是海浪轻轻拍打岸礁的哗哗声,以及海鸟清越的鸣叫。
一座新扩建的码头延伸入海,以坚固的巨木和条石构筑,规模远超寻常渔港。
码头之上,旌旗招展,人头攒动。
工部尚书赵老蔫,罕见地换上了一身较为整洁的官袍,虽然袖口仍不可避免地沾着些许油污。
他站在码头最前端,花白的头发被海风吹得有些凌乱,但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自豪,目光紧紧锁定着停泊在深水区的那艘巨船。
那船,便是工部倾力打造的首艘远洋探索船——“探索者号”。
其形制与内河船只乃至近海渔船截然不同。
船身更加修长挺拔,线条流畅,显然是为了破开海浪而设计。
船体采用坚实的巨木多层复合结构,显得异常坚固。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船身两侧那明显加厚加固的船壁,以及从船壁中延伸出的、连接着巨大轮轴的奇特装置。
那轮轴之上,并非船桨,而是两个巨大的、带有弧形叶片的明轮!
这便是“涡流机”在航海领域的首次大胆应用——“涡流明轮”。
此刻,“探索者号”的甲板上,水手和工部匠人们正在做最后的检查,缆绳、风帆、以及那至关重要的明轮传动机构。
岸边的观礼台上,陈稳并未亲临。
他坐镇汴梁,国事繁重,且身体仍需调养。
但太子陈弘,作为帝国的储君,代表皇帝出席了此次下水仪式。
他站在观礼台中央,身着杏黄色袍服,海风拂面,带来与汴梁、北疆截然不同的感受。
他看着那艘巨大的、充满力量感的“探索者号”,心中充满了新奇与震撼。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海,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巨大的船只。
“赵师傅,这船……真的能靠着两侧那两个大轮子,在没有风的时候航行吗?”陈弘忍不住向身旁的赵老蔫询问。
赵老蔫收回望向爱船的目光,转向太子,脸上带着自信的光彩。
“回殿下,千真万确!”
“那便是‘涡流明轮’!”
“船内有特制的舱室,装有改良过的、以畜力或人力驱动的大型‘涡流’核心。”
“通过传动杆连接两侧明轮。”
“摇动核心,便能带动明轮旋转,划水前行!”
“虽不及顺风张帆来得快,但在无风、逆风,或需要精确操控船身之时,便有了用武之地!”
“有了它,咱们的船,就不再是完全看老天爷脸色行事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工科人士的兴奋,仿佛在介绍自己最得意的孩子。
陈弘听得心驰神往。
“竟能如此……那岂不是说,即便在茫茫大海上,只要人力畜力充足,便能一直前行,探索更远的地方?”
“理论上是这样!”
赵老蔫重重点头。
“不过,远航艰险,非止于动力。”
“海上风浪、导航、淡水补给、船员安危……皆是难关。”
“这‘探索者号’,便是咱工部迈出的第一步!”
“先探近海,熟悉水性,积累经验,再图远洋!”
这时,一名工部吏员前来禀报:
“尚书大人,太子殿下,吉时已到,‘探索者号’一切准备就绪,可否启航试炼?”
赵老蔫看向陈弘。
“殿下,您来下令吧?”
陈弘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庄重。
“准!愿‘探索者号’首航顺利,扬我大陈国威!”
命令传下。
码头和船上一片忙碌。
缆绳被解开。
巨大的船帆在号子声中缓缓升起,吃住了风。
与此同时,船身内部也传来了沉闷的、齿轮转动的嘎吱声,以及牛马嘶鸣的声音。
在风帆与隐藏于船体内的“涡流”动力共同作用下,“探索者号”庞大的船身,开始缓缓移动。
起初很慢,如同苏醒的巨兽。
逐渐地,速度提升。
船首破开碧蓝的海水,留下两道白色的航迹。
最为奇特的是,在风向稍变,风帆效率下降的片刻,那船身两侧的巨大明轮,骤然加速转动起来,有力地划动着海水,明显提供了额外的推力,使得船速并未减缓多少。
岸上观望的人群,爆发出阵阵欢呼!
尤其是那些参与建造的工匠和水手,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见证了奇迹!
一艘不完全依赖风力的船!
陈弘也看得目眩神迷。
他亲眼看到了格物之学的力量,如何征服这看似无边无际的海洋。
赵老蔫紧握的双拳微微颤抖,喃喃自语:
“成了……第一步,总算成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