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号”朝着满刺加海域航行的第三天,海上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程远站在驾驶室旁的观测台,手里捧着那本从“海狼帮”仓库追回的残缺宝船建造日志,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上面用小楷记录着“清和号”建造时的细节,“楠木取于川蜀,经三年阴干方可用”“铁钩钉需经炭火百炼,以防海水腐蚀”,每一笔都透着工匠的严谨。
“在看什么?这么入神。”林珊端着两杯热姜茶走过来,将其中一杯递到程远手里,杯壁的温热透过指尖传来,驱散了海上的凉意。她凑过头看向日志,目光落在“永乐六年四月,李三因打造船首柱有功,赏银五两”的记载上,忍不住笑了:“没想到这位李三工匠还因‘清和号’得了赏赐,看来当时对宝船建造的要求真的很严格。”
程远喝了口姜茶,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你看这段,”他指着日志里的一行文字,“‘宝船龙骨需用整根铁梨木,长四十四丈四尺,不得有拼接’——这正好印证了‘清和号’的长度,也说明当年建造宝船时,用料有多讲究。”他顿了顿,又翻到下一页,“可惜日志残缺了大半,要是能找到完整的版本,说不定能知道‘清和号’首航时的船员名单,还有它去过哪些国家。”
林珊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画着满刺加海域的声呐探测预判图:“我根据《郑和航海图》和《瀛涯胜览》里的记载,标注了几个疑似马船遗址的区域。满刺加是郑和船队的重要中转站,当年肯定有马船在这里停靠补给,遗址附近说不定能找到马船上特有的马槽或者马蹄铁。”
两人正说着,郑海峰拿着一份检测报告匆匆跑过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程队!林珊!‘清和号’船板的防腐涂层检测结果出来了!除了桐油和朱砂,里面还加了琥珀粉!”他把报告递到两人面前,指着其中一行数据,“李教授说,琥珀粉在明代是稀缺药材,用来做船板防腐,还是第一次发现!这种涂层能让船板在海水中浸泡千年都不腐朽,难怪‘清和号’能保存得这么好!”
程远接过报告,仔细看着上面的成分分析表,眼里满是惊叹:“琥珀粉?古代工匠竟然能想到用它来做防腐材料,这在世界造船史上都是罕见的!等这次从满刺加回来,一定要把这个发现写进‘清和号’的发掘报告里,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先进。”
航行到第五天,“探海号”终于抵达满刺加海域。这里的海水比南海更清澈,阳光能直接穿透海面,照亮水下二十多米的区域。程远带着水下组第一次下潜时,就有了意外收获——在一片暗礁群附近,潜水灯的光柱扫过一块巨大的木质构件,上面刻着“马船乙”三个字,构件旁边还散落着几个青铜马槽,马槽内壁有明显的马蹄踩踏痕迹。
“是马船!”程远通过通讯器激动地大喊,“郑海峰!林珊!我们找到马船遗址了!”
船上的郑海峰和林珊听到消息,立刻跑到船舷边。当程远带着一块刻有“马船乙”的木质残片浮出水面时,郑海峰忍不住跳了起来,差点掉进海里:“真的是马船?快让我看看!”他接过残片,用软布擦去上面的海水,“‘马船乙’——这说明还有‘马船甲’‘马船丙’,郑和船队的马船数量肯定不少!”
林珊也凑过来,仔细观察着残片的工艺:“你看这个榫卯结构,和‘清和号’的完全一致,都是明代的‘燕尾榫’,而且木材也是楠木,肯定是同一时期建造的马船!”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对马船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在船身中部,他们清理出一个巨大的马厩区域,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十二个青铜马槽,马槽上刻着“永乐六年工部造”的字样;在船尾的货舱里,还发现了几袋保存完好的马料,里面是晒干的苜蓿和黑豆,与《明实录》里记载的“马船载马料,以苜蓿、黑豆为主”完全吻合。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马船的驾驶舱里,考古队找到了一本完整的《马船航行日志》,里面详细记录了马船的尺度——“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载马二百匹,船员一百五十人”,与《西洋记》里的记载分毫不差。日志里还提到,这艘马船曾跟随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去过苏门答腊、古里等国家,还参与过平定海盗陈祖义的战斗。
“太好了!”程远拿着《马船航行日志》,激动得手都在抖,“有了这本日志,再加上‘清和号’的发现,我们就能完整还原郑和船队的五种船型了!宝船、马船、粮船、水船、战座船——六百年前的中国船队,终于能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郑海峰也笑着说:“等把马船的资料整理好,我们就把‘清和号’和马船的文物一起展出,让观众们看看郑和船队的规模有多宏大,后勤体系有多完善!”
林珊则拿出相机,拍下马船遗址的每一个细节:“我还要把‘清和号’的宝船尺和马船的马槽放在一起,做一个‘郑和船队船型对比展’,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有多先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