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途中,程远收到“郑和下西洋考古博物馆”的消息:“东非交流展区”已筹备,计划展出航海手记复制品、铜制船徽复制品和宝船模型,让观众了解郑和船队与东非的友好往来。
“等我们回去,就能看到展区雏形了,”程远握住林珊的手,“到时候要把这次发掘的故事,讲给每一位来博物馆的观众听,让他们知道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有多远,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有多辉煌。”
林珊靠在他肩上:“我已经开始整理资料,打算写本《郑和船队东非纪行》,把发掘经历和船员故事都写进去,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郑海峰凑过来:“我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回去做成纪录片,在博物馆放映厅播放,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东非考古现场!”
苏晓坐在不远处甲板上,听着他们的对话露出微笑,拿出笔记本整理文物修复笔记——从航海手记纸张修复到铜制船徽除锈,每个细节都记录详尽,她知道这些笔记既是自己的成长记录,也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航行第十五天,“探海号”遭遇强洋流。船身剧烈摇晃,甲板上的文物箱发出“咯吱”声。程远冲进驾驶室和船长调整航向,林珊带领众人固定文物箱,苏晓负责将易碎瓷器和文书转移到船舱内部。
“不好!实验室窗户被海浪打破了!”郑海峰大喊。程远跑过去,见海水顺着缺口灌进,落在摊开的航海手记复制品上。林珊已扑过去用身体挡住海水,程远立刻拿防水布和郑海峰一起堵窗户。
混乱中,一个装瓷片的文物箱被打翻,瓷片散落一地。苏晓蹲下来小心捡起,生怕损坏纹饰。程远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动——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却因对考古的热爱凝聚在一起,共同守护珍贵的历史遗迹。
两小时后,“探海号”驶出强洋流区域。众人看着彼此湿透的衣服和沾满泥沙的手,都忍不住笑了。林珊拿起一块瓷片:“幸好没碎,不然这次东非之行的成果就要打折扣了。”
程远擦去脸上的海水:“大家都辛苦了,晚上让厨房做顿好的犒劳大家!”
夜幕降临,“探海号”在平静海面航行。甲板上点燃几盏马灯,暖黄灯光映着众人脸庞。程远拿出哈桑送的宝船模型放在中央,众人围坐,听他讲东非之行的收获与感悟。
“这次在马林迪港,我们不仅找到船员墓葬和航海手记,更看清了郑和下西洋的真正意义,”程远目光扫过众人,“它不是简单的航海探险,也不是单纯寻找建文帝,而是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与友谊传递。六百年前,船队带着丝绸瓷器与各国友好相处;六百年后,我们通过考古唤醒这段记忆,让和平友谊的种子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林珊补充:“从南海‘清和号’遗址,到斯里兰卡‘郑和布施碑’,再到东非船员墓葬群,我们一步步还原了郑和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传奇。这些文物是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骄傲,我们有责任传承这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壮举。”
郑海峰喝了口啤酒:“回去后一定要好好整理这些发现,争取在国际考古期刊发表论文,让世界知道中国考古团队的实力!”
苏晓鼓起勇气:“我也想参与论文撰写,负责文物修复部分,为团队出份力。”
程远点头:“当然可以!这次东非之行你的修复工作很出色,论文里必须有你的名字。”苏晓脸上露出开心笑容,心里满是感激。
经过二十五天航行,“探海号”回到泉州港。岸边聚集着博物馆工作人员、记者、市民和肯尼亚考古专家代表,都在为他们欢呼。当程远、林珊、郑海峰和苏晓带着文物走下船时,岸边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陈馆长握住程远的手:“你们又带来惊喜!‘东非交流展区’已备好基础框架,就等你们的文物和资料!下个月还要举办‘郑和下西洋与中非友谊’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世界各地的专家。”
程远笑着说:“我们已准备好发言资料,会把东非发掘的成果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郑和船队与东非的往来,以及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接下来一个月,四人忙着筹备研讨会。整理资料、制作PPT,还邀请哈桑和肯尼亚专家来中国参会。
研讨会当天,泉州港国际会议中心座无虚席。来自中、肯、印、印尼、斯里兰卡等国的专家、学者和外交官齐聚一堂。
程远作为中国考古队代表首个发言,手里拿着航海手记复制品:“这本手记记录了‘清和号’船员在东非的生活与思念,是郑和船队与东非友好往来的实物证据。六百年前船队带着和平抵达东非,六百年后我们通过考古唤醒记忆,让中非友谊的种子继续生长。”
哈桑紧接着发言,展示码头遗址的照片和视频:“这些木质构件的工艺与中国明代造船技术一致,证明船队确实停靠过马林迪港。口述历史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构建了中非友好的历史图景,未来希望继续与中国团队合作,发掘更多遗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