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画面切入】
【镜头1】:泉州湾考古基地直播间,蓝色背景板上投影着“郑和宝船考古专项”字样,右下角跳动着“在线人数:186.3万”。程远穿着深蓝色考古服,胸前别着无线麦克风,身后立着南京中保村出土舵杆的1:1复制品,木质纹理在灯光下清晰可见。
“各位观众晚上好,这里是‘宝船重现’考古直播的第一站。”程远抬手敲了敲身后的舵杆复制品,“我们眼前这根‘木头’,是1957年南京下关出土的明代舵杆原件,长11.7米——它不仅是今天直播的‘钥匙’,更可能是解开郑和宝船尺度之谜的关键证据。”
【弹幕】:“程教授!终于等到直播了!宝船真有150米长吗?”“舵杆这么粗,当年工匠怎么造的啊?”“求看海底遗址!想看沉船!”
程远笑着指向弹幕区:“看来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宝船大小。《明史》说‘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换算成现代尺度约150米长、61米宽,排水量堪比现代万吨轮。但1937年南京静海寺残碑又明确写着‘二千料海船’,按宋代‘客舟’标准,这类船总长不过十余丈。两种记载差了三倍,到底谁对?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去两个关键遗址找答案。”
【镜头2】:画面切至户外,林珊站在考古船“海探五号”甲板上,海风掀起她的头发,身后是波光粼粼的泉州湾。郑海峰扛着摄像机,镜头扫过船舷上的声呐设备,屏幕上正显示着水下地形扫描图。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泉州湾东南部暗礁区,”林珊对着麦克风说,“根据《郑和航海图》标注,这里是当年船队‘候风起航’的锚地。三个月前,我们的声呐团队在这里发现了一处长约60米的木质沉船遗迹,初步判断是明代永乐年间的船只——它会不会就是我们要找的‘宝船’?”
【镜头3】:欧阳宗明和方美怿穿着潜水服,坐在船尾的登艇梯上做准备。方美怿将便携式光谱仪固定在浮力背心上,欧阳宗明则拿着防水直播摄像头,镜头对准两人的面镜。
“各位观众,我是方美怿,旁边是我的搭档欧阳宗明。”方美怿对着镜头挥手,“接下来我们会潜入水下28米处,近距离拍摄沉船遗迹。大家注意看屏幕右下角的实时数据,我们会同步检测船体木材的年代和材质。”
【弹幕】:“美怿姐注意安全!”“欧阳老师的潜水服上有‘龙江船厂’字样!细节控爱了!”“光谱仪能测出来是不是宝船木料吗?”
暗礁下的“尺度密码”
【直播画面】:水下镜头开启,浑浊的海水里,探照灯的光柱划出一道明亮的通道。随着潜水器下潜,一块泛着黑褐色的木质构件渐渐显露,表面还残留着铜钉的锈迹。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沉船的右舷船板,”欧阳宗明的声音通过防水麦克风传来,带着轻微的水流杂音,“大家注意船板的拼接方式——采用的是‘鱼鳞式叠压’工艺,这和《龙江船厂志》记载的明代官船建造技法完全一致。”
方美怿游到船板旁,将光谱仪的探头贴在木材表面。屏幕右下角的数据框开始跳动:“木材种类:福建松;碳十四年代:1407±15年;漆料成分:朱砂+桐油——确认是永乐五年左右的官造海船!”
【弹幕】:“永乐五年!刚好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福建松?之前阿曼发现的‘清和号’也是这个木材!”“所以这就是宝船吗?但看起来没150米长啊?”
程远的画外音适时响起:“这里要跟大家澄清一个误区——我们现在看到的沉船,总长约58米,宽14.8米,和《明史》记载的宝船尺度相差甚远。但结合静海寺残碑的‘二千料’记载,以及南京舵杆推算的‘十八丈船’(约55米),它更可能是宝船的‘配套补给船’。”
【镜头】:方美怿游向沉船中部,镜头突然捕捉到一块露出沙面的青铜构件。她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泥沙,构件上的“官”字印章在探照灯下清晰可见,旁边还刻着一行小字:“永乐五年造于龙江船厂”。
“找到船厂标记了!”方美怿的声音带着兴奋,“龙江船厂是明代官船建造的核心船厂,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只就出自这里。这块构件进一步证明,这艘沉船是官方建造的船队成员,但不是《明史》里的‘大舶’。”
【突发状况】:水下镜头突然剧烈晃动,屏幕出现短暂的雪花纹。欧阳宗明的声音变得急促:“有暗流!大家别慌,我们已经固定好位置……等等,美怿,你看那边!”
镜头转向欧阳宗明指向的方向,沙地上有几道新鲜的划痕,旁边散落着一个银色的金属探测器——显然,有人在考古队之前潜入过这里。
【弹幕】:“是盗墓者!他们来过了?”“文物会不会被偷了?”“快报警啊!”
林珊的声音立刻出现在直播里:“大家放心,我们在遗址周围部署了水下监控和声波驱逐装置,盗墓者没有机会接触核心区域。现在欧阳和美怿已经开始清理划痕周围的泥沙,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文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