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年11月,东非季风季的最后一场降雨刚过,程远站在肯尼亚马林迪港的考古码头上,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郑和航海图》复制品。图上“木骨都束国”旁用朱砂圈出的锚地,正对应着眼前这片湛蓝的海域——根据沈福伟先生的考证,这里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首抵东非”的登陆点,也是文献记载中“船员聚居、互赠礼物”的关键遗址。
“程队,声呐扫描有结果了!”郑海峰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他扛着摄像机跑过来,镜头对准远处的海面,“暗礁区下方有个长约55米的木质结构,吃水线以下有密集的陶瓷反射点,年代初步判断在永乐九年左右——刚好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间!”
林珊走过来,手里翻着《菽园杂记》的复印件,指尖在“木骨都束,见中华瓷,知船队至”的字句上反复摩挲:“陆容在书中明确记载,第三次下西洋时宝船抵达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卜刺哇(今布腊瓦),但马林迪作为中间补给港,很可能也有沉船遗迹。要是能找到带有‘清和号’标记的文物,就能印证船队的东非航线。”
方美怿蹲在码头边,将便携式光谱仪的探头浸入海水,发梢别着的茉莉香包被海风浸得发潮,却依然透着淡淡的香气:“海水里检测到微量的朱砂成分,和泉州沉船遗址的官造漆料一致。这说明附近确实有明代船只沉没,而且极可能是官造船。”
欧阳宗明推了推被阳光晒得反光的眼镜,调出卫星地图:“根据《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十年麻林国(今基尔瓦)曾遣使朝贡,贡品里有‘麒麟’(长颈鹿)。马林迪是前往基尔瓦的必经之路,沉船要是能找到与麻林国贸易相关的文物,就能串联起整个东非航线。”
就在众人准备登船时,一辆黑色越野车突然停在码头,下来三个穿着速干衣的人,手里拿着金属探测器,眼神警惕地盯着考古队的设备。“是盗墓者!”郑海峰低声说,“上次在马六甲偷航海日志的就是他们,没想到追到东非来了!”
程远立刻让林珊和方美怿将资料收进防水箱,自己则和欧阳宗明、郑海峰挡在考古船前。为首的盗墓者冷笑一声:“程教授,别来无恙?马六甲的航海日志没拿到,这次东非的宝船文物,总该分我们一杯羹吧?”
“文物是国家的,不是你们的私产!”程远握紧拳头,“现在离开,我们可以不追究;再纠缠,我立刻联系当地警方!”
盗墓者见状,悻悻地瞪了程远一眼,转身上车离开。看着越野车消失在尘土中,欧阳宗明皱起眉头:“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得加快发掘进度,同时加强安保。”
考古船“海探六号”驶抵暗礁区时,正午的阳光穿透海水,在海底投下斑驳的光影。程远和方美怿穿好潜水服,带着水下钻机和防水相机潜入水中——三十米深的海底,一截泛着乌黑色的船板正从沙里露出一角,铜钉的锈迹在探照灯下泛着莹光。
“是官造船板!”方美怿的声音通过防水麦克风传来,她用小刷子清理船板表面的泥沙,一枚刻着“清和”二字的铜钉渐渐显露,“和泉州发现的‘清和号’船钉完全一致!这是‘清和号’的补给船!”
程远游到船板中部,用潜水刀轻轻撬开一块松动的木板,里面散落着几片青花瓷残片。他将残片装进样品袋,通过防水相机传给船上的林珊:“瓷片的青花料是苏麻离青,胎土是景德镇高岭土,和永乐官窑瓷的成分一致!”
船上的实验室里,林珊将瓷片放在光谱仪下检测,屏幕上的数据跳动着:“年代是永乐九年,和沉船的木质碳十四检测结果吻合。更重要的是,瓷片底部刻着‘麻林国交换’的字样——这证明这艘船确实参与了与麻林国的贸易,和《明成祖实录》的记载完全对应!”
【突发状况】:水下的方美怿突然发出一声惊呼,程远立刻游过去,发现她的脚被暗礁卡住,潜水服被划开一道口子,海水正顺着裂缝渗进去。程远赶紧帮她解开脚蹼,用防水胶带封住裂缝,护送她慢慢游回船上。
“没事吧?”欧阳宗明拿着毛巾跑过来,紧张地帮方美怿擦拭头发上的海水,“早就说让你小心暗礁,你偏不听。”
方美怿笑着摇摇头:“我没事,就是可惜没来得及清理船尾的构件。那里好像有个木质的箱子,说不定装着更重要的文物。”
第二天清晨,程远和郑海峰再次潜入水中,重点清理船尾区域。当他们拨开最后一层泥沙时,一个长约一米的木箱显露出来,箱子表面刻着缠枝莲纹,锁扣是铜制的“官”字锁。
“小心打开,别损坏里面的东西!”程远用特制工具撬开锁扣,箱子里铺着一层丝绸,上面放着一本用桑皮纸写的《东非航程日记》,还有几枚“永乐通宝”铜钱和一小块象牙。
“日记!”郑海峰的声音带着兴奋,他用防水相机拍下日记的封面,“上面写着‘清和号补给船水手李茂’——这是船员的私人日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