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船上,众人围着《东非航程日记》,小心翼翼地展开。日记的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开篇写道:“永乐九年冬,随‘清和号’补给船抵马林迪,船长令吾等在此筑屋囤粮,待开春后随大队前往麻林国。”
“筑屋囤粮!”林珊激动地说,“这印证了《菽园杂记》里‘船员聚居’的记载!我们可以在马林迪港附近寻找船员的居住遗址,说不定能找到更多文物。”
日记的中间部分详细记录了与当地居民的贸易往来:“以瓷换象牙,每瓷十件换象牙一斤;当地酋长赠吾等长颈鹿一只,言‘此乃祥瑞,献与大明皇帝’——这正是《明成祖实录》里记载的‘麻林国贡麒麟’!”
方美怿指着日记里的一段:“你们看这里,‘船长密语,言需寻一位“朱姓流亡者”,若见之,速报。’——‘朱姓流亡者’,会不会是建文帝?”
程远皱起眉头:“之前在马六甲的航海日志里,也提到‘踪迹建文’的任务。看来郑和下西洋的东非航程,不仅是为了‘耀兵异域’,还在继续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盗墓者再现】:当天傍晚,考古船突然遭遇不明船只的撞击,船身剧烈摇晃,实验室里的部分文物样品散落一地。郑海峰冲到甲板上,看到昨天的黑色越野车停在不远处的沙滩上,几个盗墓者正扛着潜水装备往海里跳。
“他们想偷沉船里的木箱!”程远立刻下令启动船上的防御系统,同时联系当地警方。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则拿起摄像机,记录下盗墓者的行踪,为警方提供证据。
经过半小时的对峙,警方的巡逻艇赶到,将盗墓者全部抓获。在他们的潜水装备里,警方发现了几块从沉船里偷来的船板残件,上面还刻着“清和号”的标记。
“幸好我们及时发现,不然文物就被他们偷走了。”方美怿看着被追回的船板,心有余悸地说。
欧阳宗明握住她的手,轻声说:“以后我会一直跟着你,再也不让你遇到危险。”方美怿的脸瞬间红了,耳尖泛着粉色——自从上次马六甲遇险,她就知道,自己早已对这个细心又勇敢的男孩动了心。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在马林迪港附近的沙丘上展开勘探。根据《东非航程日记》里“屋筑沙丘下,近淡水泉”的记载,他们在一处淡水泉旁边发现了几处木质房屋的地基,地基周围散落着大量明代陶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
“是船员的居住遗址!”程远蹲在地基旁,用洛阳铲探入土层,“这些木桩的榫卯结构,和泉州发现的明代渔村建筑完全一致,证明这里确实是中国船员建造的聚居点。”
欧阳宗明在遗址的东侧发现了一座土坑墓,墓里没有棺椁,只有一具蜷缩的人骨,骨骼旁放着一个青花瓷碗,碗底刻着“李茂”二字。“是日记的主人!”欧阳宗明的声音带着哽咽,“他没能等到船队返航,永远留在了东非。”
方美怿用显微镜观察人骨的牙齿:“牙齿里有大量的高粱和小米残留,这是明代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进一步证明墓主人是中国船员。另外,骨骼的膝盖部位有明显的劳损痕迹,说明他生前经常划船,符合水手的职业特征。”
林珊站在墓旁,眼里泛着泪光:“李茂在日记里写‘吾母在泉州,待吾归乡’,可他最终还是没能回去。我们一定要把他的故事带回中国,让他的家人知道,他在这里安息了,他没有被遗忘。”
在遗址的西南角,郑海峰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几十粒水稻种子,经检测,这些种子和明代中国南方的水稻品种一致。“船员们不仅在这里居住,还带来了中国的农作物,教会了当地居民种植水稻。”郑海峰兴奋地说,“这就是郑和下西洋‘传播农业技术’的实物证据!”
完成马林迪遗址的发掘后,考古队前往坦桑尼亚的基尔瓦港——根据《明成祖实录》记载,这里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抵麻林国,获麒麟”的地方。当地考古专家穆罕默德带着他们来到一处被沙丘覆盖的遗址,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中国陶瓷碎片。
“这里是基尔瓦苏丹国的都城遗址,”穆罕默德指着一片断壁残垣,“我们在清理时,发现了很多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还有一些刻着中文的铜器,很可能是郑和船队留下的。”
程远蹲在地上,捡起一片青花瓷残片,用光谱仪检测:“青花料是苏麻离青,和马林迪沉船的瓷片成分一致,证明这些瓷器确实是郑和船队带来的。另外,残片上画着长颈鹿的图案——这就是‘麒麟’!”
方美怿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中文和斯瓦希里文的对照铭文,中文部分写着“永乐十二年,大明船队抵麻林国,赠瓷器百件,获麒麟一只,两国永结友好”。“这是最直接的证据!”方美怿激动地说,“铭文的年代和《明成祖实录》完全吻合,证实了郑和船队确实在基尔瓦获得了长颈鹿,并将其带回中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