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平县属陕府管,这里是前朝的首府。前朝末年,吏治昏聩,君王贪图享乐,百姓交上来的赋税都被皇帝和一帮子大臣享用了,民怨四起。于是当今的皇帝揭竿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荡平前朝,因为起义之前当今就是雍州太守,所以起义成功后就定都雍京,人们一般都习惯称京城。
林璟宣当时还暗想,要是继续在陕府定都的话,那他们就是京都人士了,到时候考会试也不用大老远跑到京城去了,要知道,以如今的交通速度,从他们村到京城那至少得一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就算一路在车上铺上豪华毯子褥子之类的,到京城时骨头也得被颠散架。
他们一行人从会平县出发,一路跟着商队行走,终于在六天后到达陕府。等站在巍峨的城墙之下时,林璟宣只想赶紧找个客栈躺下,这一路牛车摇摇晃晃,他被晃的头晕不已。交钱进了城门,一条笔直宽阔的大街一直延续到尽头,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周边的小贩吆喝声不断,路上时不时有人骑马走过,还有装饰豪华的马车前头挂着精致的牌子走过,这牌子也是彰显自己身份的东西。路上行人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像他们这种书生打扮的人更是多。
林璟宣和他爹找了一家便宜的酒楼住下,这次依旧是下等房,但是比起会平县一晚200文的价钱,这里却是翻了一番变成了四百文。这次父子两出来一共从家里带来了十五两银子,林璟宣也把自己这些年抄书挣得的三两银子带了来,总共是十八两银子。林璟宣知道,这次考试家里估摸着把三分之一的银子给自己带了来,一想起这都是家里人的血汗钱,他就觉得这钱格外烫手。
府试四月十五开始,如今已是四月十三。这两天的府城挤满了从各地赶考的学子们,各家客栈酒楼都热闹不已。林璟宣他们住的酒楼已经算是偏僻的了,就这,每天还是有很多人在大堂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这些学子们的消息很是灵通,客栈里面住的人的底细也被他们摸了个大概,因着林璟宣小小年纪就考过了县试,就有不少人想试探他的虚实,有人还上来邀请过他几次,都被他拒绝了。考试在即,他可不想出什么意外,有这功夫,倒不如在房里面多看几页书实在。而且万一不慎被别人在吃食或者什么里面动了手脚,那可真是哭都来不及。听说上一届府试就有人因为吃坏了东西而不能考试,事后他坚称是有人给他下了药,但当时事情都过去好几天了,又不好探查,此事就只好作罢,不知道那名学子说的是不是真的,反正这个哑巴亏是吃定了。
四月十四这天,他们私塾的同窗们约着一起去府衙里面去报了名,又同样给作保的癝生给了二两银子,这就算是有了府试资格。各省府试均是由知府作为主考官,而府学的教谕和教授们就是负责出题,当然同知和通判也会出题,这几位都是正经两榜进士出身,出个府试题自是不在话下。有钱的学子们就会买相关出题人早年出的书籍,力求能和主考官的思想一致。不过对于林璟宣这样寒门出身的人,对于一两银子甚至更贵的诗集,他是不太想买的。
去府衙礼房报完名后,林璟宣依旧是回房苦读,林沐在一旁静悄悄的坐着,时不时偷偷打量儿子一眼,直觉内心的骄傲要溢出来了,自己怎么能生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呢。
陕府是个大省,下辖八个县,按照人口数划分共有两个上县,四个中县和两个下县。会平县就属于中县,有人口约十二万左右,而上县则有人口超十五万,下县则是低于十万。每个县县试的录取率都不同,大致加起来这次府试的学子大概有三百人。而每年府试只是录取前六十名。林璟宣计算了一下录取率,顿觉古代这府试难度比高考还可怕啊。不过不管录取率如何,他也只能争取再多看几页书了,考前不管能不能看到考的内容,不看书他就会特别心慌,这与他前世如出一辙。
四月十五日早,当太阳照在考棚上时,林璟宣已经在此有两个时辰了,和上次一样,他进场的时候天还是黑的,睡了个回笼觉这才所有考生进场完毕,羡慕那些迟进场的考生们还能在床上多躺一会,而自己只能睡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好在他年纪小个子也没有其他人高,此时还能伸直腿,不像其他人,估摸着得蜷缩起来睡觉了。
等他们照例拜过孔子像和知府等一干大人后,考卷就发了下来。府试考试内容与县试一般无二,只不过难度上了一个档次。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力他还是答得比较顺畅的,最后的诗赋题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林璟宣前世就是一个颇为心思细腻之人,也喜欢游览祖国大好名山名景,因此作起诗来还算是得心应手。
府试一共考三天,成绩亦是在五日后公布。这次林璟宣和他爹都决定先不回去,留在这里等成绩,当然这五天父子俩还是没有干坐着,林璟宣去了一家书店找了书来抄,林沐则是去府里修建房子的人家去打短工。林璟宣如今抄书速度不错,为了赚多一点钱,他还是接了最容易的三字经,他背的滚瓜烂熟,抄起来自然是快了很多。如今他的字可窥见一丝风骨,所以抄一本三字经的钱也涨了不少,再加上这是府城,一本就能得三百文。他一天抄一本,这五天下来倒是挣了一两半银子。比起自己爹挣得五百文,这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