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会盟的余威尚在,漠南草原暂时恢复了表面上的平静。但王小伟深知,这平静之下暗流汹涌,皇太极绝不会坐视他稳固后方。他必须争分夺秒,利用这宝贵的战略窗口期,将宣大根据地打造成铁桶一般,同时点亮通往更高层次的科技树。
第一把火,新政烈火,焚烧旧弊!
宣大总督行辕颁布的《垦荒令》与《均平赋役细则》,如同两块巨石投入死水潭,在宣大乃至山西境内掀起了滔天巨浪。
《垦荒令》:“谁垦谁有,三年免税,五年半税!”这十二个字像是有魔力,瞬间点燃了无数无地农民、军中余丁、流亡难民眼中的火焰。以往,荒地是军户的负担,是流民的绝望,但现在,那是希望,是属于自己的土地!
大同府外,荒凉的河滩地上,人声鼎沸。来自山东的逃荒老汉李老栓,带着一家五口,用北疆商行借贷来的新式曲辕犁(格物院农具组的小改良),奋力地翻垦着板结的土地。他的儿子和儿媳在后面仔细地捡出石块草根,小孙子则在田埂边奔跑。
“爹,这地……真能是咱家的?”儿子喘着粗气,脸上又是汗又是泥,眼神却亮得惊人。
李老栓直起腰,擦了把汗,看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声音哽咽:“王青天说的,还能有假!三年不交皇粮啊!娃儿,好好干,明年咱家就能吃饱饭,后年就能给你娶媳妇!”
这样的场景,在宣大各地的荒山、河滩、边境缓冲地带比比皆是。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化为改造山河的力量。北疆商行下属的“农垦社”穿梭其间,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指导(主要是格物院推广的堆肥法和轮作技巧),效率极高。
与此同时,《均平赋役细则》的“摊丁入亩”和“一概折银”,则狠狠触动了旧有利益集团的蛋糕。
太原府,一座深宅大院内,几位身着绸缎的士绅面色阴沉。
“王承渊这是要绝我们的根啊!”一个胖士绅捶打着桌子,“摊丁入亩?那些泥腿子没了丁银,谁还来租种我们的田?都跑去垦荒了!田租还怎么收?”
“折银征收,由那劳什子官银号代办,我们一点油水都捞不到了!”另一个瘦高个咬牙切齿,“以往还能和衙门的胥吏联手,多收些火耗、脚钱,现在全完了!”
“不能就这么算了!他王承渊再厉害,还能把我们都杀光不成?我们要联名!要向朝廷上书!告他苛政虐民,与士绅争利!”
然而,他们的愤怒在宣大总督府的铁腕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曾有忻州的大地主试图煽动佃农闹事,抗拒新政。结果三天之内,当地廉政分司迅速查明其历年欺压乡里、隐匿田亩的罪证,“燎原营”一队骑兵直接上门,将该地主及其核心党羽锁拿归案,田产充公!雷霆手段,瞬间震慑了所有心怀不满者。
新政如火,焚烧着旧时代的弊端,也在民众心中点燃了对王小伟近乎狂热的拥护。 宣大地区的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却又翻天覆地的革命。民心凝聚,根基日益稳固。
第二把火,科技之光,照亮前路!
外部压力稍减,王小伟对格物院的投入不减反增。他的目标很明确: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为未来积蓄颠覆性的力量。
军工局在连珠铳量产化和可靠性提升的同时,接到了新的研究任务:大型攻坚火器。王小伟给出了模糊的方向——“爆炸威力集中,能瞬间摧毁城墙” 的概念。赵德柱带领团队,开始尝试加大火药用量,研究不同形状(如空心)弹体的爆破效果,以及更可靠的延时引信。这是为未来可能的攻城战做准备。
农学科则在大力推广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同时,开始了对肥料的系统性研究。王小伟提出了“氮、磷、钾”的模糊概念,让工匠们尝试收集鸟粪石(磷肥)、草木灰(钾肥)、以及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人畜粪便(堆肥发酵),目标是实现粮食产量的再次飞跃。
最让王小伟寄予厚望的,是动力组。他召集了格物院中思维最活跃、最善于动手的几名年轻工匠,给他们看了一个简单的蒸汽推动壶盖的实验。
“诸位,你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水汽。”王小伟的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煽动性,“这是一种全新的力量!如果我们能造出一个巨大的‘水壶’,用煤炭燃烧,让这股力量持续不断地推动活塞,带动齿轮旋转……那么,我们就能得到一种永不疲倦的力量!它可以用来抽干矿井的水,可以推动巨大的锻锤,未来,甚至可能安装在船上,让舰船无惧风浪,逆流而上!安装在车上,无需牛马,日行千里!”
年轻的工匠们听得目瞪口呆,心驰神往。虽然眼前只有噗噗作响的壶盖,但督师为他们描绘的,是一个如同神话般的新世界!动力组正式成立,尽管前路漫漫,但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
然而,就在王小伟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建设时,远在盛京的皇太极,也并未闲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