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欧陆的葡萄牙人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带来的涟漪很快被宣大内部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所淹没。王小伟深知,无论外部战略多么宏大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内部基础之上。在经历了内部清洗、漠南归附、外来刺激之后,他决定暂缓大规模的对外扩张,转而进行一段时间的内部深耕与整合,将宣大根据地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小盛世”模板,积累最终横扫天下的绝对实力。
第一个深耕领域,农业与民生。
《垦荒令》和《均平赋役细则》的红利开始大规模显现。新开垦的荒地在新作物的加持下,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番薯那惊人的产量和玉米那适应性强的特点,让无数新自耕农喜极而泣,家中第一次有了余粮。格物院农学科推广的“宣大一号”堆肥和骨粉磷肥,在官田和部分勇于尝试的民田中取得了显着增产效果,引得更多人效仿。
北疆商行建立了覆盖全境的粮食储备仓和平抑物价机制,在丰收时以保护价收购余粮,在青黄不接或灾年时平价放出,彻底杜绝了“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恶性循环。同时,由商行主导,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治理黄河支流,修建水库塘坝,抗旱防涝的能力大大增强。
“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了肚子的百姓,脸上有了笑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社会治安空前良好,夜不闭户或许夸张,但路不拾遗在某些区域已非虚言。王小伟“王青天”、“活菩萨”的形象,在民间被进一步神化。
第二个深耕领域,教育与人才。
“蒙学”和“实学中学堂”的体系开始发挥效用。第一批接受了三年基础教育的蒙学童生毕业,其中优秀者被选入中学堂,开始接触更深入的数学、格物基础、地理历史(经过王小伟审定改编的版本),甚至简单的军事常识。王小伟亲自为中学堂题写校训:“学以致用,实业报国”。
同时,“宣大政务学堂” 和 “齐鲁武备学堂大同分校” 也正式挂牌成立,面向社会招募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以及从军队中选拔的有潜力士兵,进行系统的行政管理和军事指挥培训。教师多为总督府内有实务经验的官员、退役军官以及格物院的学者。教材由王小伟亲自把关,核心思想只有一条:忠诚、务实、高效。
一套从启蒙到专业,从民间到军队的、独立于大明传统科举体系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正在王小伟的控制区内悄然成型,为他未来的庞大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忠于他个人、且具备新式思想和技能的骨干力量。
第三个深耕领域,科技与工业。
格物院进入了成果转化的爆发期。
军工局在稳定量产“崇祯十年式”燧发枪和连珠铳的同时,开始研发更具威力的“雷鸣”式野战炮(试图降低重量,提高射程和精度),以及适合水师舰炮使用的“镇海”式长管炮。
“大气式蒸汽机”经过无数次改进,虽然依旧笨重低效,但已经可以稳定地带动一台小型鼓风机,为一座炼铁炉提供持续不断的风力!这使得炉温更高,铁水质量更佳,炼铁效率提升了一成以上!这微不足道的一成,却标志着机器动力开始取代人力、畜力,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其象征意义无比巨大!
受葡萄牙人带来的钟表启发,格物院成立了“精密仪器组”,开始尝试制作更精确的计时器和测量工具,这对未来的航海、测绘和火炮射击都至关重要。
北疆商行利用格物院的技术,开始尝试建立标准化生产的工场,比如专门生产标准零件(如螺丝、齿轮)的金属加工场,统一纺纱织布的纺织工场等。虽然规模不大,但“标准化”、“流水线” 的工业萌芽,已然破土。
宣大地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繁荣稳定的“盛世”景象。 民心归附,人才辈出,科技飞跃,军力强盛。这与大明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原流寇肆虐、朝廷党争不休、财政濒临崩溃的景象,形成了天堂与地狱般的鲜明对比。
然而,就在这片“盛世”之光笼罩宣大之时,蜷缩在沈阳的皇太极,已然被逼到了悬崖边缘。
王小伟的经济绞杀战,效果持续发酵。沈阳城内,物资匮乏到了极点。盐价堪比黄金,普通八旗子弟几个月不知咸味已是常态。铁料断绝,兵器破损无法修补,甲胄陈旧不堪。市场上几乎没有了交易,经济彻底瘫痪。饥饿和疾病开始在各旗蔓延,人心浮动,怨声载道。
更让皇太极恐惧的是,内部出现了不稳的迹象。 一些实力受损、日子难熬的贝勒、台吉开始私下抱怨,甚至有人暗中与明朝方面(主要是宣大)接触,试探投降的可能性(尽管被王小伟拒绝并公之于众,以进一步瓦解其士气)。汉人包衣和阿哈逃亡事件激增,尽管皇太极采取了最残酷的镇压手段,依然无法遏制。
“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不用王承渊来打,朕的大金就要自己亡了!”皇太极在崇政殿上,对着仅存的几位心腹重臣,发出了绝望而疯狂的咆哮。他瘦削的脸颊深陷,眼窝发黑,唯有那双眼睛,燃烧着困兽般的凶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