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左宗棠在浙江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李鸿章在江苏的进展也非常迅速。曾国藩在江南地区伸出的两只铁拳——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打出了应有的风采。
这是同治元年(1862年)的冬天。凛冽的朔风卷过长江南岸,吹得常熟城头那面刚刚易帜的大清龙旗猎猎作响,也吹皱了李鸿章心头那潭名为“机遇”的深水。
十一月,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的突然倒戈,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江南战局中激起了滔天巨浪。消息传到上海,李鸿章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里,瞬间燃起了锐利的光芒。他知道,苦苦等待的时机,终于到了!苏南膏腴之地,太平天国苏福省的心脏——苏州和常州,其门户,被骆国忠亲手撬开了一道缝隙!
“传令!淮军各部,即刻拔营!”李鸿章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回荡在上海行辕之中。这位新近崛起的淮军统帅,儒雅的面容下是铁一般的意志。他深知,骆国忠的投降只是开始,太平天国绝不会坐视苏南重镇门户洞开,一场残酷的拉锯战即将上演。
淮军的铁流,裹挟着初冬的寒意,迅速扑向常熟。骆国忠率其反正的部队,怀着复杂的心情,充当了急先锋。他们熟悉城防,更急于在新主面前证明忠诚。然而,太平天国的反应同样迅猛。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等悍将,亲率精锐从苏州、无锡方向扑来,意图夺回常熟,将骆国忠这个“叛徒”碎尸万段!
常熟城下,瞬间化为修罗场。
在常熟,淮军依托城墙,与城外汹涌而至的太平军援兵展开了惨烈的攻防。火炮轰鸣,硝烟蔽日。骆国忠的部队被置于最前线,与昔日的同袍刀兵相见,战斗异常残酷。每一段城墙、每一处垛口都成了生死线。滚木礌石倾泻而下,滚烫的金汁(沸油混合秽物)泼向攀爬的太平军,惨叫声不绝于耳。淮军主力则在城外构筑营垒,利用新式洋枪(如林明敦步枪)组成密集的排枪火力,一次次击退太平军如潮水般的集团冲锋。尸体在护城河内外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初冬的冻土。
稳住常熟后,李鸿章的利剑直指苏州的另外两扇门户——太仓和昆山。太仓城小但坚固,守军顽强。淮军调集重炮,昼夜轰击,将城墙轰开数道缺口。随后,敢死队顶着城头密集的火铳和箭矢,挥舞着大刀长矛,嚎叫着冲入缺口,与守军展开惨烈的巷战。昆山之战更为关键,此地是苏州东面屏障。淮军名将程学启亲冒矢石,指挥所部猛攻。太平军据守高大城墙和城外复杂的水网工事,利用河流、桥梁节节抵抗。淮军则发挥火炮优势,并利用小股精锐乘船突袭,拔除据点。战斗持续多日,昆山城内外处处焦土,最终淮军血战得手。
常熟、太仓、昆山相继克复,如同三记重锤,狠狠砸在太平天国苏福省的防御链条上。苏州外围的障碍被初步扫清,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繁华巨邑,已然暴露在淮军兵锋之下。
上海,淮军大营。烛火通明,巨大的苏南舆图铺在案上。李鸿章身披御寒的貂裘,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地图上的每一寸山河。程学启、李鹤章、刘铭传、郭松林等淮军核心将领肃立两旁,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的凝重与亢奋。
李鸿章的手指,重重地点在苏州的位置上。
“诸位!”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骆国忠献城,是上天赐予我淮军的良机!如今常熟、太仓、昆山已下,苏州门户洞开!然,苏贼(指太平军)主力尚存,慕王谭绍光等盘踞苏州,纳王郜永宽等据守无锡,皆为劲敌。且浙江贼兵随时可能北上增援。此战,当以雷霆之势,三路并进,断其手足,直捣心腹!”
他随即下达了决定性的命令,声音清晰而有力:
1.中路——昆山利剑,直刺苏州咽喉:“程学启!”李鸿章的目光投向这位以勇猛着称、同样出身太平军(原为英王陈玉成部将,后降清)的悍将,“着你统率本部精锐,配属开花炮队(指装备西洋开花炮的部队),由昆山出发,沿官道直趋苏州!此路乃我军中坚,务必以最快速度进逼苏州城下,形成强大威慑,迫使谭绍光不敢分兵他顾!”
2.北路——常熟铁拳,横扫锡澄走廊:“李鹤章(李鸿章之弟)、郭松林、刘铭传!”李鸿章看向这三位淮军北线支柱,“命尔等率部,以常熟为根基,向北进攻!首要目标——江阴、无锡!拿下江阴,则控扼长江咽喉;攻克无锡,则断苏州之右臂,并威胁常州!此路关乎能否彻底切断苏常联系,将贼军分割围歼。刘铭传,尔部马队(骑兵)当为先锋,侦敌破障,不可懈怠!”
3.南路——吴江锁链,封死浙北援路:“另遣一军,”李鸿章的手指滑向地图南部的河网地带,“南下攻取吴江、平望!此地乃苏浙要冲,水道纵横。务必夺取吴江,控制太湖出口及运河枢纽,彻底切断浙江太平军(如听王陈炳文部)北上增援苏州的水陆通道!此路乃关门打狗之关键,不容有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