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拂在威海卫军港的旗帜上。刚刚结束大阅的北洋海军各舰整齐地列队在港湾内,黑色的舰身在阳光下泛着幽光。水兵们还在甲板上忙碌着,收拾着阅兵时使用的各种器具。
丁汝昌站在舰的舰桥上,手里捏着一封刚从天津转来的电报。他的眉头微微蹙起,额头上深深的皱纹仿佛又深刻了几分。
军门,日本政府的邀请,李中堂的意思是...副官在一旁轻声问道。
丁汝昌将电报折好,收入怀中:准备出发吧。这次去,要好生看看他们的虚实。
六月二十六日,北洋舰队的六艘主力战舰缓缓驶出威海卫。两艘铁甲巨舰打头,其后跟着四艘巡洋舰。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海面上拉出一道长长的痕迹。
邓世昌站在舰的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他的双手背在身后,指节微微发白。这次出访,他总觉得心头沉甸甸的。
管带,海上风大,还是进舱里吧。大副关切地说。
邓世昌摇了摇头:让我再站会儿。
六月二十八日,舰队抵达马关。港口的日本引水员登舰时,所有人都注意到他们制服笔挺,举止规范。港岸上,一些日本民众聚集观望,对着中国军舰指指点点。
次日舰队启程前往神户。七月四日离开神户后,于次日下午三时十分准时抵达横滨。
横滨港内,日本海军官员早已在码头等候。为首的是海军省的一位课长,他身着深蓝色军服,胸前缀着勋章,见到丁汝昌时恭敬地行礼。
丁军门,久仰大名。他的汉语带着口音,但很流利。
丁汝昌还礼,目光却不经意地扫过港口内的日本军舰。那些舰船虽然规模不及,但保养得极好,炮管擦得锃亮。
接下来的日子异常忙碌。拜会、宴请、参观,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日本方面安排得周到细致,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
在一次非正式的酒会上,邓世昌注意到一位日本海军大尉在读报纸。他好奇地凑近,发现那是一则关于天皇日常生活的报道。大尉见他感兴趣,便主动用生硬的汉语解释:这是...天皇陛下...每日的生活。
报道详细描述了明治天皇的简朴生活:每日仅用两餐,早餐是简单的米饭和酱汤,晚餐也不过三菜一汤,且多是寻常食材。天皇的寝宫陈设简单,连窗帘都是多年前的旧物。
天皇陛下说,大尉努力组织着语言,海军...是日本的命脉。他个人...受苦不算什么。
邓世昌心中一震。他想起在京时听闻的宫廷奢靡,不禁暗自叹息。
数日后,在一次参观军舰时,一位日本海军中佐指着港口内一艘新下水的巡洋舰,自豪地说:吉野号,是天皇陛下用他的私蓄资助建造的。陛下甚至变卖了他收藏的部分书画。
丁汝昌闻言,神色凝重:贵国天皇如此重视海军,实在令人敬佩。
中佐点头:是的。陛下常说,日本四面环海,没有强大的海军,就没有日本的未来。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切。
当晚回到驻地,邓世昌将所见所闻告诉同僚。众人听后都沉默不语。一位管带低声说:我听说,日本皇后连和服都只穿旧的,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捐给海军。
七月二十六日清晨八时,舰单独启程前往吴港。这是个特别安排——吴港平时不对外国开放,更不允许外人测量绘制海图。日方特意派了志贺海军大尉作为引航员。
邓世昌站在丁汝昌身侧,低声说:军门,他们答应得这么爽快,倒是出乎意料。
丁汝昌微微颔首,没有作声。
志贺大尉是个三十岁上下的军官,英语说得很好。他一路热情地介绍着沿途风景,但每当涉及到军事设施时,便巧妙地转移话题。
吴港渐渐出现在视野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吊车和正在施工的船坞。码头上,两位日本将军已经等候在那里——吴镇守府司令长官中牟田仓之助海军中将,和吴军港司令官山崎景则海军少将。
中牟田仓之助年约五旬,军服一丝不苟,见到丁汝昌时露出标准的微笑:欢迎丁军门莅临指导。
众人寒暄后,开始参观港区。令中国军官们惊讶的是,这个军港的各项工程才开工两年,却已经初具规模。衙署洋楼巍然高耸,一座大型船坞已经建成。所到之处,工人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在机械所里,崭新的车床正在运转,发出规律的轰鸣声。帆缆所内,工人们正在编织粗大的缆绳。模型所里陈列着各种舰船模型,其中一个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艘新型巡洋舰的模型,线条流畅,炮位布局新颖。
丁汝昌在一台蒸汽锤前驻足良久。那机器正有节奏地锻打着一块通红的钢坯,每一下都精准有力。
这是从德国引进的。中牟田介绍道,我们正在自主建造一艘巡洋舰。
邓世昌悄悄对身旁的同僚说:你看他们的工人,动作多利索。
中午,宾主在将校集会所用餐。餐厅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令中国军官意外的是,端上来的不是预想中的日式料理,而是西式的面包和牛肉。
中牟田注意到众人的诧异,解释道:这是海军省的新规定。我们发现,改用西式膳食后,官兵们的身体更加强壮,脚气病也基本绝迹了。
喜欢晚清三杰恩仇录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晚清三杰恩仇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