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的新年钟声在都灵上空回荡,带来的并非全是喜庆。首相府会议室内,气氛凝重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巨大的长桌上铺满了图表、报告和最新的地方选举结果简报。这是“科斯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期评估会议,也是一次直面成就与危机的关键盘点。
财政大臣保罗·里卡尔迪深吸一口气,推了推眼镜,站起身。他手中那份厚厚的《1861-1863王国经济发展中期评估报告》,仿佛承载着整个国家的重量。
“首相阁下,各位同僚,”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专业性的克制,“根据统计局、财政部、商务部及各主要行省汇总的数据,现就‘科斯塔计划’执行两年半以来,王国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汇报如下:”
他指向身后巨大的黑板,上面用粉笔勾勒出清晰的柱状图和曲线:“一、总体经济增长(GDP):王国整体经济活动规模相较于1861年初,显着增长约22%。其中,工业领域增长最为迅猛,达到约35%。这主要得益于机械制造、纺织(尤其是丝绸)、化工及新兴造船业的扩张。农业领域因南方土改初见成效和北方稳定,增长约8%。商业流通受益于统一市场和基建改善,增长约18%。”
“二、核心领域进展:
铁路货运量:已通车的都灵-热那亚-佛罗伦萨线、都灵-热那亚-米兰线等主干线,货运量逐月攀升,1863年第四季度较通车初期增长逾300%。大幅降低了原材料与成品的运输成本和时间。
税收收入:得益于工商业繁荣和统一市场政策,中央税收收入较1861年增长约28%(扣除通胀因素)。关税收入因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工业品增加,增长约15%。
就业情况:北方工业区失业率显着下降,都灵、米兰、热那亚等地工厂普遍存在招工需求。南方因基建工程(铁路、道路、水利)持续进行及合作社发展,季节性失业和赤贫现象有所缓解,但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意大利国家矿业公司:托斯卡纳铁矿、伦巴第煤矿已稳定产出,西西里硫磺矿开始试开采。虽前期投入巨大尚未盈利,但已部分替代进口,战略价值凸显。”
数据是冰冷的,却也是最有力的证明。会议室里,支持改革的内阁成员们脸上露出了振奋之色。工业的轰鸣、铁路的延伸、税收的增长、矿山的产出…这些都是“科斯塔计划”从蓝图走向现实的坚实脚印。
然而,保罗·里卡尔迪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但是,诸位,成就的光环之下,是巨大的财政压力,如同沉重的阴影,时刻笼罩着我们。”
他指向财政收支图表:“三、财政状况:王国政府财政赤字持续高位运行。1863年度赤字规模,虽因税收增长较1862年略有收窄,但仍高达预算收入的约45%。主要支出压力来源:1、基建投资:铁路、港口、电报网建设仍是吞噬资金的巨兽,占总支出的首位;2、债券利息:‘保底分红’国家建设债券累积发行额巨大,年利息支出已成为第二大负担;3、工业补贴与奖励基金:对新兴工业的扶持投入持续;4、军费开支:陆军整编和换装、海军造舰计划、南方剿匪维稳费用;5、矿业公司前期投入与运营补贴:意大利国家矿业公司仍需大量资金进行设备升级和产能扩张。”
“开源方面,”里卡尔迪无奈地摊手,“除税收的自然增长和有限的关税提升,以及意大利国家矿业公司未来可期的利润外,目前缺乏立竿见影的新财源。王国财政的弦,已经绷紧到了极限。”
报告在议会公布后,不出所料地引发了地震般的反响。辩论大厅里,瞬间分裂成泾渭分明的阵营。
统一党和改革派议员们挥舞着报告,高声颂扬成就:“22%的增长,35%的工业飙升,铁路贯通南北。这是意大利前所未有的复兴速度,赤字是发展必要的代价。”“首相阁下的蓝图正在实现,王国未来可期。”
保守派则以奥尔西尼侯爵为首,抓住赤字和南方问题猛烈开火:“辉煌的泡沫,建立在堆积如山的债务之上。45%的赤字?这是将王国推向破产的深渊。”“南方?那点可怜的合作社和麦粒,抵得上镇压暴乱和赎买荒地的巨额投入吗?稳定只是假象,财政的崩溃将把一切打回原形。”他们巧妙地利用民众对税收潜在增加和债务风险的担忧,煽动不安情绪。
左派激进分子则从另一个角度抨击:“改革?虚伪的改革,工人工资依旧微薄,工时漫长。南方农民分到的只是贫瘠的荒地,真正的封建堡垒(指大地主核心利益)毫发无伤,这种服务于资本家(暗指科斯塔集团)和国家的‘工业化’,是对人民的压榨,我们需要更彻底的革命。”
更让亚历山德罗警醒的是,刚结束的地方选举结果简报显示:保守派利用“赤字恐慌”和渲染“南方土改威胁私有财产”,在部分农业省份和传统势力根深蒂固的地区,成功逆转了之前的颓势,赢得了不少地方议会席位。虽然未能动摇中央格局,但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民众的耐心和支持并非无限,经济成就若不能快速转化为普遍的福祉感,并有效管控财政风险,反对力量就会伺机反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