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虎和林薇的入驻,像两股清泉,注入了“黄土坡生态农庄”这片习惯了传统节奏的土地。起初,这泉水与旧土的交融,并不总是顺畅。
赵大虎干活是真卖力气。天不亮就跟着王龙飞进大棚,移栽菜苗、绑蔓打杈,动作虽稍显笨拙,但肯学肯干,一身汗一身泥从不叫苦。清理鸡舍时,他抢着推粪车,刺鼻的氨气味熏得他直流眼泪,却也咧着嘴说:“没事,飞哥!这味儿,得劲儿!说明咱鸡粪发酵得好!”他这股子憨厚实诚的劲儿,很快赢得了刘婶、赵伯这些老把式的好感。刘婶常偷偷塞给他个煮鸡蛋,念叨着:“这娃,实诚!像咱庄稼人!”
但赵大虎带来的不光是力气。他那个宝贝笔记本上,记满了王龙飞随口说的经验:“沙棘苗移栽后头遍水要浇透”、“鸡群换羽期要补钙”。晚上,他就在老屋那盏节能灯下,对着借来的笔记本电脑,吭哧吭哧地查文献,试图用“土壤持水量”、“营养代谢”之类的术语去解释那些老经验。有次,他兴冲冲地拿着几张打印的论文截图找王龙飞:“飞哥!你看!书上说沙棘耐旱怕涝,跟你说的‘见干见湿’一个理!但书上还说了,花期适度控水能提高坐果率!咱明年试试?”
王龙飞接过那印满英文图表、他看不太懂的纸,心里头一次对“科学种地”有了点模糊的触动。他点点头:“成,你记着,明年开春,听你的,试试看。”
林薇则是另一番光景。她不像赵大虎那样能扎进地里,更多时间是泡在临时腾出来的、兼做客服和库房的小屋里,对着李强的电脑屏幕。李强起初对她那些“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半信半疑,觉得不如自己凭感觉调整价格、看评论改包装来得实在。
直到有一次,林薇拉着他分析后台数据:“强哥,你看,购买‘特级枣’的客户,复购‘枣夹核桃’的比例高达60%,而买‘实惠装’的客户,更倾向于单独购买蜜枣。这说明什么?”
李强眨巴眼:“说明…啥?”
“说明消费层级和偏好不同!”林薇眼睛发亮,“我们可以做捆绑销售推荐!比如,买特级枣的客户,页面自动推荐枣夹核桃,甚至可以做‘高端礼盒’组合。买实惠装的,推荐蜜枣或枣干,主打性价比。这样能有效提升客单价!”
李强将信将疑地按她说的调整了网店页面推荐逻辑。一周后,客单价果然有了小幅提升。这下,李强服气了,开始主动找林薇商量营销策略。林薇还帮他们建立了简单的客户信息库,记录购买习惯和反馈,客服回复变得更有针对性,好评率又涨了一截。
但林薇也和赵大虎一样,遇到了“水土不服”。她建议给沙棘园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实现自动化灌溉,王龙飞算了算成本,直接否了:“那玩意儿金贵,坏了没处修,不如我每天去地里踩一脚实在。”她提出要对鸡蛋进行沙门氏菌抽检,建立食品安全档案,李强也觉得小题大做:“咱这鸡漫山跑,吃粮食虫子,干净得很!检那个干啥,费钱!”
林薇有些沮丧,私下跟赵大虎抱怨:“好多想法推行不下去,飞哥强哥他们…太凭经验了。”
赵大虎挠挠头,憨厚地说:“薇薇,咱得慢慢来。飞哥他们的经验,是土里刨食刨出来的,保准。咱那套理论,得先证明有用,他们才认。”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午后。一批即将发货的“特级鸡蛋”中,林薇随机抽检了几枚,用她带来的简易检测试纸测了测,发现其中两枚的某些指标微微偏离了正常范围,虽不构成安全风险,但可能与近期鸡群应激有关。她立刻报告了王龙飞。
王龙飞起初觉得她大惊小怪,但看着林薇认真的眼神和检测记录,他还是去鸡舍仔细检查了一遍。果然发现产蛋区的通风扇有台出了故障,导致局部温度偏高,鸡群确实有些烦躁。他马上叫人修好了风扇,调整了鸡群密度,并对那批鸡蛋做了降级处理。
事后,王龙飞特意找到林薇:“小林,这次多亏你心细。这检测…有点用。”虽然没多说,但林薇能感觉到,那堵基于经验的墙,裂开了一道缝。
陈教授期间又来了一次,听了两人的汇报,看了他们的初步数据,很是欣慰。他拉着王龙飞和李强,在田埂上聊了很久,没有高深的理论,就是结合农庄的实际,讲如何把赵大虎的土壤分析、林薇的市场数据,一点点融入到日常管理里,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
“龙飞啊,”陈教授拍着他的肩膀,“经验是宝,但不能抱着宝饿肚子。科技是工具,用好它,能让你的宝更亮。”
实习期快结束时,赵大虎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黄土坡沙棘园土壤状况及改良建议初稿》,虽然粗糙,但数据翔实,指出了几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良方案。林薇则做出了一份《本味农庄客户分析及营销优化报告》,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客户结构和消费偏好,提出了几条可行的产品组合和推广策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