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像一块融化了的蜂蜜,透过薄雾,温柔地洒在“本味农庄”的每一个角落。沙棘采收的忙碌高峰已过,红艳艳的果实大部分已被送入新建的加工车间,经过清洗、筛选、低温榨取,变成了浓稠醇厚的原浆,一部分灌装封装,贴上“本味”的标签,等待发往各地;另一部分,则按照李静和王龙飞共同调试的新配方,加入了适量土蜂蜜,在小型的发酵罐里静静酝酿着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本味”沙棘酒。
空气里不再仅仅是泥土和肥料的气息,更添了几分清甜的果香和淡淡的、令人微醺的酒醪香。
王龙飞和李静的关系,在经过那个丰收之夜的坦诚后,进入了一种平静而深厚的默契。他们依然每天忙碌,但忙碌中浸透着共同的目标和心意相通的甜蜜。清晨,王龙飞会习惯性地早起,先去鸡舍和大棚转一圈,回来时,李静往往已经准备好了简单的早餐,有时是小米粥配咸菜,有时是煮鸡蛋和蒸红薯,偶尔还会用新收的沙棘果调一杯果汁。吃饭时,两人会交流一天的计划,讨论某个技术细节,或者只是安静地听着收音机里的早间新闻,气氛温馨得像在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家人。
白天,他们各有分工,却又时常交汇。王龙飞和李强、赵大虎忙着规划明年开春要扩种的特色作物,以及新建一个标准化阳光育苗棚的方案;李静则和韩立春泡在鱼塘和加工车间,优化水质监控系统,盯着沙棘原浆的灌装线和酿酒罐的发酵参数。但无论多忙,王龙飞总会记得给李静的水杯添满热水,李静也会在实验间隙,顺手把王龙飞乱放的文件资料整理归类。
傍晚时分,是他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常常是忙完手头最急的活儿,两人会默契地避开旁人,沿着农庄新修的、铺着碎石的小径散步。小径蜿蜒,穿过挂满果实的枣林,绕过波光粼粼的鱼塘,一直延伸到那片他们最初一起奋斗过的沙棘园。
夕阳将天空染成瑰丽的锦缎,归巢的鸟儿在枝头啁啾。他们走得很慢,有时聊农庄的事,有时什么也不说,只是牵着手,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听着脚下碎石发出的沙沙声。李静会指着天边变幻的云彩,说像奔跑的马驹或者盛开的莲花;王龙飞则会留意脚下,提醒她避开偶尔出现的土坑。他们会在一棵特别粗壮的老枣树下驻足,分享一个带着枣香的、安静的吻。
“有时候觉得,像是在做梦。”一次散步时,李静靠着王龙飞的肩膀,轻声说,“以前在学校,总想着要去很远的地方,看很美的风景。现在觉得,最美的风景,就在这里。每天醒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身边还有你。”
王龙飞握紧她的手,目光扫过这片倾注了他们无数心血的土地:“是啊,诗和远方,不一定在别处。把眼前的日子过踏实了,过出滋味来,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他们真的在尝试把日子过成诗。李静用镜头记录下农庄的四季晨昏:春日沙棘苗破土而出的嫩绿,夏日大棚里番茄渐红的生机,秋日枣林丰收的金黄,冬日鱼塘冰封的静谧。她配上有感而发的文字,发在“本味农庄”的账号上,不再仅仅是产品宣传,更像是分享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土地、对自然、对朴素劳作的热爱。这些充满诗意和烟火气的分享,意外地吸引了更多向往田园生活的粉丝。
王龙飞则用更实际的方式写诗。他带着赵大虎,在宿舍窗前开垦了一小片地,不是种经济作物,而是按照李静的喜好,种上了月季、雏菊和一些香草。他甚至还笨手笨脚地跟着视频学,用旧木头和麻绳,给李静做了一个简易的秋千,挂在老枣树的粗壮枝干下。李静坐在秋千上轻轻晃荡时,笑声能传出很远。
当然,诗意的背后,依然是琐碎的现实和辛勤的劳作。鱼塘的增氧机偶尔会出故障,新酿的沙棘酒可能发酵不理想,网店的订单处理会让人头大,天气的突变也时常让人措手不及。但心态不同了,一切便都不同了。遇到问题,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感到疲惫,彼此一个眼神就是最好的安慰。农庄里的其他人,也似乎被这种安宁幸福的氛围感染,干活更加起劲,笑容也更多了。
这天傍晚,夕阳正好。王龙飞和李静又散步到了老枣树下。秋千旁,王龙飞新移栽的菊花开了,金灿灿一片。李静坐在秋千上,王龙飞在她身后轻轻推着。
“龙飞,”李静望着天边绚烂的晚霞,忽然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在这片空地上,搭个葡萄架吧?下面放上石桌石凳,夏天可以乘凉,秋天可以吃葡萄。”
“好。”王龙飞毫不犹豫地答应,嘴角扬起温柔的笑意,“再养几只猫狗,院子里就更热闹了。”
愿景在平淡的对话中一点点勾勒出来。对他们而言,诗和远方,不是逃离,而是扎根。是用智慧和汗水,将这片土地经营成梦想中的模样;是用爱和陪伴,将平凡的日子酝酿出幸福的滋味。夜幕缓缓降临,农庄的灯火次第亮起,炊烟袅袅,夹杂着饭菜的香气。这里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只有细水长流的温暖与踏实。而这,正是属于王龙飞和李静,属于“本味农庄”的,独一无二的史诗。
喜欢卷不动了,回村种田放松一下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卷不动了,回村种田放松一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