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二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具生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而帝国的气象,也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蛰伏与酝酿后,显现出不同以往的蓬勃势头。
【叮!主线任务“早定国本”完成!奖励:国运提升3%(当前:29%),武魂碎片x5(当前总数:85),臣子总体忠诚度小幅提升。】系统的提示音在朱常洛脑海中响起,带来一丝暖意。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朝堂上下因太子确立而带来的某种安定感,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种难以言喻却真实存在的向心力。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年前议政堂定下的诸项国策,无论是嘉禾与新政的推广,还是吏治与军制的改革,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似乎比预想中要小了一些。官员们的执行力仿佛也得到了某种隐晦的加持,公文往来更加迅捷,地方上的反馈也更为积极。虽然南方依旧有杂音,但皇商司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皇帝毫不动摇的决心,使得清丈田亩、推广新种、兴修水利等事务得以较为顺利地展开。
京城米价平稳,甚至略有下降;流民数量显着减少,各地以工代赈的工程热火朝天;军工作坊里,新式器械的叮当声日夜不绝;驿道上,传递政令和商货的车马络绎不绝。一种励精图治、欣欣向荣的氛围,悄然弥漫开来。这一切,都让朱常洛深感欣慰,仿佛触摸到了“中兴”的一角。
宋应星得皇帝特许,可随意翻看任何典籍,这位时代科学家,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也焕发了春情,燃起勃勃春火!心中那份对万物本质的好奇,疯狂着分泌荷尔蒙,皇帝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疯狂着释放多巴胺,那些珍贵的孤本典籍如同一位位婀娜多姿,明眸皓齿,风格迥异的佳人,撩拨着他的春火,舒爽感充斥着全身!
然而,一个意外的发现,却给这大好春光投下了一丝阴影。
这一日,宋应星兴冲冲地拉上朱由校,本来是朱由校主动相邀,前往文渊阁查阅《永乐大典》副本,欲为其改进的水力机械寻找更古老的灵感依据,却主客颠倒,可见春火势大。然而,在查找一些关于精密齿轮传动、特殊合金冶炼以及古老水文记载的条目时,他们却愕然发现,这些部分的书页竟然缺失了!不是自然损坏,而是被人为地、巧妙地裁切或撕取,留下的切口整齐而突兀。
两人心下骇然,不敢怠慢,立刻扩大了查阅范围,结果发现缺失并非个例,涉及军工、机械、天文、地理乃至农学的多个关键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整本整卷地丢失!宋应星如同脱了裤子,却发现群美要么是条美人鱼,要么是位猛男一样,瞬间浇灭了他的春火!是他们立即将此事禀报了朱常洛和主管格物院的徐光启。
文华殿内,朱由校和宋应星指着几册明显残缺的《永乐大典》,语气沉重地说明情况。徐光启捻须的手微微颤抖,痛心疾首:“陛下!此乃国之重器,文明瑰宝!竟遭此厄!缺失之处,皆是要害之学,若被歹人利用,或就此湮灭,损失无可估量!”
朱常洛面色阴沉如水。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永乐大典》不仅是百科全书,更是这个时代科技智慧的结晶,其丢失部分若落入敌手或就此失传,后果不堪设想。又想到前世仅存于世不足10%的悲惨,本以为是明末乃至清末的战火导致,还有那个标榜十全的高宗毁书所致,不成想,如今未经战火,未经毁书,却有丢失之事,怎能不怒?
“查!给朕彻查!”朱常洛的声音冰冷,“王安,传朕旨意,令东厂、锦衣卫即刻封锁文渊阁及所有存放《永乐大典》之处!所有涉及保管、查阅的官吏、翰林、甚至太监,全部隔离审查!给朕弄清楚,这些书页是何时、如何缺失的!是保管不善?是监守自盗?还是……”他眼中寒光一闪,“有外人收买,行鼠窃狗偷之事?!”
一场针对《永乐大典》缺失案的秘密调查迅速展开。东厂和锦衣卫的效率极高,很快初步排除了大规模自然损坏的可能,线索指向了可能的人为盗窃,时间跨度可能长达数十年,涉及人员复杂。
在听取初步汇报后,一个更大胆、也更迫不得已的念头在朱常洛心中浮现。他召来孙传庭、徐光启、杨涟等心腹重臣。
“文渊阁副本残缺甚多,许多关键技艺恐已流失。”朱常洛沉声道,“朕听闻,嘉靖先帝曾命人抄录一部《永乐大典》正本,据说随葬于永陵之中。”
此言一出,几位大臣皆是一惊。杨涟立刻道:“陛下!惊动帝陵,非同小可!恐引物议沸腾,非明君所为啊!”
徐光启却从学术角度急切道:“陛下!若正本果真在陵中且保存完好,其价值无可估量!其中失传之学,或能强军、或能富民、或能解惑!为千秋计,臣……臣以为值得一试!”
孙传庭沉吟良久,缓缓道:“陛下,此事需万分谨慎。确需先彻查缺失缘由与流向。若最终证实副本已无法补全,而正本乃唯一希望……届时,或可以‘抢救文脉,供奉于皇史宬妥善保存,以慰先帝保护文明之初心’为由,谨慎操作。但必须周密计划,确保陵寝安全,并将取出的正本妥善保护,大量抄录副本,分地存放,绝不能再有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